Skip to main content

基隆市徽

基隆街協議會於大正十二年(1923)組成「市制速成協議會」,從協議會中選出委員五名,向總督府提出請願。總督府在評量後,決議將基隆與高雄升級改制為市,但因官制以及經費預算的規劃,延至十三年(1924)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告。基隆街改制為基隆市,行政區範圍不變,設置基隆市役所於媽祖宮口,脫離基隆郡管轄,直接隸屬臺北州。

同時基隆街協議會也改成基隆市協議會,而市內各街庄也改為町,如新店街改為新店町,並由市尹命名各町委員,協助市內行政、公共衛生、教育等事務。基隆市協議會除了舉辦各大慶祝升格活動外,並於大正十四年(1925)公告基隆市徽,藉此宣示升格為市。

 

↑日治時期基隆市徽

市徽(日稱「市章」或「市の紋章」)的設計元素中所包含的,不外乎地名文字與當地特產等。而在日治與現今市徽的比較中,我們除了可以發現始終不變的設計靈感外,更能夠看出統治者的美學素養,以及對在地意象的詮釋角度。

基隆市徽的設計靈感來源:
以船錨的造型象徵基隆身為港都的角色,紋章中央將基隆(キールン)日文片假名中的「キ」字圖案化,類似「目」字。

在岸田吳服店山牆上,留有市徽logo “キ” 字,就是代表「基隆」(キールン)之意。

 

補述:

目前的市徽,是由安樂國中胡德強老師所設計

藍色缺口圓環代表基隆自然環境港埠。

  
黃綠色山形,象徵基隆係一綿延丘陵地。
  
基隆二字:貨櫃船形,象徵基隆主要港市人文環境。又象徵著隨著航運演進,基隆必然會發展成台灣最大貨櫃吞吐港。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