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基隆ㄟ文史

暖暖座戲院

我想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曾經有這麼一座戲院存在於暖暖,在此感謝耆老周勉先生的紀錄,讓後輩可以知道這一段過往。

我們有空、有機會的話,真的要盤點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貝,小至個人家族,大至社區地方,甚至民族,知道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這樣我們才可以繼續接棒,一代傳一代,而不是無根的蘭花。

更詳細的內容請參閱「暖暖座戲院

 

暖暖長老教會

座落在暖暖街281巷95號的暖暖長老教會是一幢簇新的高樓,樓雖新,但是教會的歷史卻達一百三十一年之久,是聞名遐邇的馬偕博士(Dr. George L. MacKay)所建立。

1872年,馬偕由淡水進入北台灣傳教,一八七五年他步行從淡水河經基隆河到水返腳(今汐止),轉往暖暖、港口街後菜園,傳福音,之後轉向淡蘭古道,雙溪、頭城,佈教一步一腳印。暖暖長老教會在1879年七月正式成立,初時禮拜堂的位置已不可考;日治時期,禮拜堂設在暖暖街115號及暖暖街84號。歷朝換代,物變星移,幾度搬遷,這間馬偕所建立的的教會迄今仍屹立在暖暖的土地上。

長老教會與暖暖的先民們走過了清末、民初、日治與光復後的歲月;也經歷了三次戰爭炮火的洗禮-清法戰爭、日軍接收台灣的乙未戰爭、美軍轟炸台灣。見證了暖暖的繁華似錦,見證了暖暖的斷垣殘壁,見證了暖暖的繁華落盡,也見證了暖暖的返樸寧靜。

再造田寮河 營建署允補助規畫

又要整治這條政治河,真是夠了…

而且觀察基隆的建設新聞稿,你會發現連規劃費都要向中央部會申請補助,窮到如此地步,不知市政預算是如何規畫,真叫人搖頭。而且此次申請理由用到爛了,也該換換新口號了。

補助地方的小型工程款亂花用,君可見,沒有行人常走的路例如五期入口的深澳坑路、孝東路,兩旁的人行道地磚改善工程做了幾次?是在幾年之內?水溝又重做了幾次?

真是浪費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真是氣阿~

對啦~還是期盼有美好的建設給市民啦,大家盡量期待啦。不要忘了,從張春熙時代就已經整治到現在了喔。

Continue reading “再造田寮河 營建署允補助規畫”

外木山大草鞋

幾百年前的外木山漁民和琉球漁民的漁區重疊,時而會因為漁獲發生衝突,外木山漁民還因此殺了一位琉球人,琉球人為了報仇,製作大草鞋隨海水漂流到台灣,漁民見到漂流而至的大草鞋,還以為北方有巨人,也想出一種威嚇方式,由擅長編織草鞋的婦女,合力編出一隻大草鞋,利用洋流將大草鞋漂流到琉球去,讓琉球漁民以為外木山有穿大草鞋的巨人,不敢再靠近基隆海域捕魚,這個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研究外木山歷史的鄭俊彬說,草鞋是漁民在船上作業的重要配備,一方面草鞋在濕滑的船板上有防滑的功能,另一方面材料不要錢,壞了再編就有,所以漁家婦女都有一手為男子編草鞋的好本領。

隨著當地漁業蕭條,外木山的「草鞋文化」也日漸式微,當地文史工作者期盼凝聚居民共識,傳承發揚這項傳統技藝,為打造草鞋社區而努力,進而創造文化產值。

外木山文史工作者高旗表示,草鞋是外木山地區的一大特色,供捕魚、採集海菜之用的草鞋成了時代產物,但許多以做草鞋為業的居民,因時空轉變或後繼無人而紛紛轉業,目前外木山僅存幾位年長者還在編草鞋,只不過以前是為了討生活,現在編草鞋則是打發時間。

七十二歲的高罔,在外木山土生土長,打從十幾歲就開始學編草鞋。高罔說,早期漁民出海捕魚、婦女到海邊採集海菜,都得穿草鞋止滑,編草鞋在當時幾乎是婦女一定要會的技藝,隨著漁業蕭條,草鞋生意大不如前,過去草鞋是用來止滑,現在則多用來做裝飾品。

Continue reading “外木山大草鞋”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7)~基隆愛護會

基隆愛護會

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事業不外乎是一般性社會事業、慈惠救助事業、醫療救助事業、經濟保護事業、兒童及婦女保護事業、以及社會教化事業。在臺各宗在社會事業上,亦都不遺餘力。

真宗本願寺派相當注重監獄的教化工作,如在臺南監獄、臺北監獄、臺中監獄定期向囚犯教悔說法。明治 37 年(1904)真宗本願寺派教誨師藤井惠照至臺南監獄教誨後,有感於當時社會沒有保護被釋囚犯者的觀念,乃於明治38年(1905)創立臺南累功舍(即所謂的更生機構),收容他們。真宗本願寺派進一步在明治 40 年(1907)3 月向末寺發佈「犯罪防遏及被釋囚犯者保護」的訓告,訓告中說明社會改善為真宗俗諦門之要義,夙為本山心繫之所在,鑑於被釋囚犯者難於取信社會,以至孤立無援甚至再犯罪,因此為防遏其再犯罪及保護被釋囚犯者讓他們能夠獨立,須有收容組織。臺北一新舍(1907 年 4 月)、臺中再生舍(1907 年 4 月)都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明治 43 年(1910)更在松山設立財團法人臺北成德學院,以從事對不良少年的感化工作。此後,真宗本願寺派各地布教所成立保護釋放者收容場所成為常態。以昭和 9 年(1934)4 月為例,當時全島計有59所釋放者保護事業機關,而真宗本願寺派就擁有 24 所,可見其成績。

基隆愛護會創立於昭和 3 年(1928)10 月,即以保護釋放者為目的,至昭和 5年(1930)9 月舉行盛大的成立大會。本會隸屬於光尊寺的直營事業,自創立以來至昭和 8 年(1933)已經服務過數千人,之後就 2 百至 6 百餘人不等,至昭和 14 年(1939)光間接保護人員就有 4,048 人。本會雖無收容保護的措施,主要還是以車船聯絡的服務等(即間接保護)佔了大部分。至於無法收容保護者,就近轉由基隆市役所照顧管理。

Continue reading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7)~基隆愛護會”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6)~真宗崇佛會

真宗崇佛會

真宗崇佛會前身為「崇佛會」,其會員係以日治初期成為真宗本願寺派連絡寺廟-蚵殼港慈雲寺為中心的本島人信徒所組成。崇佛會為一本島人教化團體,其創立緣由是高橋行信住持,為向本島人佈教而組成,當時的信徒名簿中可發現約有700名本島人信徒,惟隨著高橋行信的過世,會員逐漸離散,繼任的高橋良誠即致力於恢復這個舊緣。

大正 11 年(1922)11 月 7 日(農曆 9 月 19 日,即觀世音菩薩出家日)上午 10時,信徒在慈雲寺開會,決定改稱「真宗崇佛會」,並推戴高橋良誠為顧問。 以涵養尊皇奉佛、鄰保相助、以及謀圖精神修養為目的。若會員倘遇喪事,他會員須一同會葬,並提出香奠弔旗等物,新入會者須繳 20 圓入會費,做為崇佛會的基本金。

真宗崇佛會的組織結構及其重要役員為何?現根據第二屆的資料說明。顧問高橋良誠,會長汪福蔭,副會長林清芳,專務幹事陳連秋,會計羅欽,幹事張士文、張添、簡烏,評議員李家齊、范昆輝、林阿呆、張保、蔡慶雲、劉石乞、林新富、游連錦、林添旺、林秋波、張福進、劉太和、劉江清、陳屘、陳連秋、羅欽、張士文、張添福、簡烏。會長汪福蔭為光尊寺公稱寺號本島人請願信徒總代之一,在基隆政經界有一定的地位。

至於如何圖謀精神修養,聘請布教使演講為重要手段之一,大正 12 年(1923)7月 31 日真宗崇佛會為精神修養,特別聘請王兆麟至慈雲寺來演講,聽眾二百餘名,由於成效不錯,基隆地方人士也希望多舉辦此類演講。王兆麟此行另接受基隆火車站請託於翌日早上在火車站內為本島人職員講演佛教的精神。

Continue reading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6)~真宗崇佛會”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5)~光園寮

設立免費住宿所-光園寮

光園寮為基隆佛教青年會的社會事業之一,依據同會規程第四條,大正 15 年(1926)4 月 1 日,於光尊寺內設置光園寮,提供無力負擔者或是無家可歸者免費寄宿之處,同時提供免費的餐飲,另一方面亦給與精神教化。 免費住宿所在基隆這一繁華的港灣都市是迫切需要,隨著寄宿的人數增加,原有空間益顯狹隘,於是新建 12 坪日式木造瓦葺房屋一棟及紅磚廁所一間。

昭和 4 年(1929),基隆佛教青年會挑選天長節佳日 4 月 29 日上午 11 時在光尊寺內光園寮舉行「免費住宿所」落成典禮。此外,為防止亂救的情形發生,救助的對象僅限由基隆市役所、基隆警察署及方面委員介紹而來者。每年有來自基隆市役所的補助金,以及昭和 3 年(1928)以來每年紀元節,由宮內省撥給下賜金。此外,亦有各界的捐助,例如生病靜養中的基隆警察署橋本巡查,基於同情心曾寄附予光園寮。 而井村社長遺族為表香奠還禮,寄附臺北州下社會事業包括臺北的愛愛寮、基隆的光園寮等單位,並由臺北州社會課轉達寄附金。

至於光園寮的成績如何?根據《臺北州統計書》的統計,從昭和 2 年至昭和 16 年(1927-1941)被轉介至光園寮住宿的總人數 2,770 人,總人次 15,809 人次。

資料來源:日本佛教在基隆地區的傳佈─以真宗本願寺派為考察對象。王俊昌。
Continue reading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5)~光園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