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七號房就在遠東戲院(忠三路99號)對面的空地,很久以前就已經拆掉重建。
故事這樣開始的…
日治時代,住在基隆7號門牌的日本人野村與小妾阿雲謀殺且分屍大房千代子的案件。
話說野村與千代子結婚後育有一子一女,生活安逸幸福,沒想到一日野村在酒家中認識煙花女阿雲一見鍾情,不久即娶阿雲當二房,後來阿雲也為野村生有一子,無奈其子不知何故身染惡疾遂早夭。
基隆七號房就在遠東戲院(忠三路99號)對面的空地,很久以前就已經拆掉重建。
故事這樣開始的…
日治時代,住在基隆7號門牌的日本人野村與小妾阿雲謀殺且分屍大房千代子的案件。
話說野村與千代子結婚後育有一子一女,生活安逸幸福,沒想到一日野村在酒家中認識煙花女阿雲一見鍾情,不久即娶阿雲當二房,後來阿雲也為野村生有一子,無奈其子不知何故身染惡疾遂早夭。
在今天小艇碼頭的位置,在1965年曾是美國電影「聖保羅砲艇」的拍攝場景。由於1960年代的基隆市,許多房屋都還未重建,大多仍維持著低矮房屋的景觀,所以,拍這片子的導演就以當時基隆港口的風貌仿照黃埔港口佈局和感覺,展開故事場景的序幕。
讀者可以參考以下的報導了解相關緣由,其中自由時報附上新舊場景,讀者可以細細品味。
感謝這對姊妹花為八斗子留下一個珍貴的禮物,是讓人淚留不止的,不管你是英雄還是閨秀。
一幅照片勝過千言萬語,讓我兒時的記憶一下子就都回來了,雖然我不是八斗子人,但書中所述及草山調和街開路的情況,跟我老家瑪陵坑的瑪東大同路,是差不多的。當年也是小小的山路,後來為了運煤,才開出一條泥土路,後再鋪上石子。
小時候回瑪陵老家,常是一路踢石子走回去的,及長,就鋪成柏油路。一條路演變得過程,未來的人是不再有此見證經驗的。
我厚著臉皮有幸要到一本,因要照顧小熊,無暇留下聽聽作者的分享,實在愧對作者的努力付出,只能藉由記錄努力將故事流傳出去,期盼未來有更多的人,努力記錄自己的家鄉。
感恩,感謝作者。
1872年三月馬偕博士前來台灣北部傳教,九月底即進入雞籠開始巡迴佈道;1873、1875年又來數次;高振長老協助馬偕博士對雞籠教會的設立貢獻良多。
1875年6月27日本會在現址義一路參議巷內開始了禮拜活動。1914年遷往信一路,教堂卻因都市建設而被拆除;復遷往仁三路32號現址。禮拜堂興建時租用孝三路、忠二路一帶民房,前後達七年之久。經林清廉牧師苦心策劃、奔走籌款,復蒙主感召加拿大一女信徒捐獻鉅款,禮拜堂於1920年得以順利完成。林清廉牧師於1919年就任本會首任牧師,1924年聘張清波牧師為本會第二任牧師,1928年聘葉金木牧師為本會第三任牧師。
1929年因都市計畫,仁三路部份宿舍被拆除,幸經簡阿川執事等之奔走,始得完成二樓之牧師館。1938年鄭君芳牧師就任傳道師。1940年設立愛育幼稚園。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時,本會被盟軍炸毀殆盡,蒙偕叡廉牧師由加拿大募款美金七百元援助外,復利用零散之建材修復原狀。光復之初,建築材料缺乏,未能及時加以重建,又數度遭遇颱風和地震侵襲,牆壁呈現龜裂,岌岌可危。幸於1949年本會前遭美機炸毀之禮拜堂及牧師館修建完竣。
本會於1946年協助市府修建救濟院,1947年開設「國語禮拜堂」部門,1948年鄭君芳牧師就任第四任牧師,1949年協助設立韓僑教會,同年分設安樂教會,1951年協助修復暖暖教會,1954年分設正濱教會,1955年分設深澳教會及東明教會,1958年分設七堵教會,1961年協助分設庚子寮佈道所,1963年分設安瀾橋教會。期間上帝也興起許多信仰的前輩,如:葉心東、賴葉、王平安、簡杖梨、許煙、林天護,張啟明…等長老,同心協力興旺教會,成為歷代信徒的榜樣。
1964年開始募捐擬分三期工程完成建堂,1969年第一期工程(二樓牧師館)竣工。1971年穆榮章牧師就任副牧,並派駐安瀾橋教會;1975年聘謝皆明牧師為副牧。1976年第二期工程(四樓教育館)竣工,1979年拆除舊建及第一期重建工程,並重劃建築圖樣,1980年蔡文增牧師就任第五任牧師。1981年底重建教堂決標,十二月二十五日破土,1982年一月五日開工,1984年元月十五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1986年林文良牧師就任傳道師,1989年鄂主成牧師就任第六任牧師,1991年林正雄牧師就任第七任牧師,1995年柯從心牧師就任第八任牧師至今,牧養主羊,同頌主恩,願一切榮耀歸主。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基督長老教會”
在民國40年代,七堵區南興路的公有市場後方有間木製建築的「新興戲院」,地址是七堵南街93號,創辦人是翁詩生先生,座位共有400個。當時是以播放日本片與野台戲、歌舞劇方面為主。
翁詩生也曾經是七堵草濫里長第三屆~第七屆里長當選人,從十二歲起就在七堵草濫里煤坑做礦工,算是努力有成的人士。
民國45年新興戲院結束營業,將地轉售給天主教向修楚神父,並改裝成聖堂。51年成立耀漢幼稚園,53年將舊屋拆除重建成今堂。
比集集火車站還老的建築─暖暖火車站,命運竟然是拆除報廢!!
在此引用維基百科的歷史紀錄
1919年5月5日:設「暖暖假乘降場」。
1923年10月12日:經由周鐘聲先生與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即今日臺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請求後,因而撥出土地建成現址暖暖車站。
Continue reading “暖暖火車站”
暖東峽谷位於東勢溪上游,在往裡走有一早期地名為石洞內。約150年前,石洞內庄居民以王姓和沈姓為主,由泉州安溪移民而來。
當時來到暖暖時,因暖暖老街附近已被先到移民者聚集,只好移往東勢溪上游而來,到石洞內先在四千九(老地名)落腳。因首批移民佔據大片山林並以放火燒山的方式佔地成為地主,而後到之人再向地主租地耕種,前三年不收租金,第四年後再抽稅,都以種植地瓜為生。
大約種植了四、五千顆,而這就是老地名(四千九)的由來。此地區於民國47年八七水災發生後,整個聚落才往外地遷村,目前還留下甚多先民的生活古物遺跡,如:百二坎,礁溪仔,豬哥潭,消腱嶺,石頭厝等。
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石洞內的天空」,這跟西勢水庫底的西勢庄一樣,屬於消失的村落,令人感傷不已。
金山寺建於日昭和二年(1927),本地人都稱「齋堂」或「菜廟」,屬於齋教龍華派,不剃渡,為暖暖地區頗負盛名的佛寺,原開山堂主均帶髮修行,而帶髮修行稱為菜姑,以月眉山靈泉寺住持善慧法師為師。
建寺之緣乃第一代主持人楊秀蓮在民國十二年,正值青年時患了重病,醫師認為已無藥可治,後來許願祈求觀音佛祖的庇佑,重病終於得以好轉。感恩觀音佛祖的庇佑於是籌建齋堂,建地由信士柯文理捐獻 (柯文理先生為暖暖國小第三任校長)。
清法戰爭時鄉勇周印頭領導婦孺躲避戰亂於暖壽山上的金山寺,年輕力壯者全面克敵,另有重賞渡河殺敵懸賞制定,寺後方有古戰壕遺跡隱沒在荒煙蔓草間。金山寺居高臨下,靈山聖地可俯瞰八堵鐵橋、過港里、基隆河,上山石階沿途兩側花木扶疏,石牆上長滿青苔、地衣、小花,加上大樹遮蔭,可以慢慢品味。
而耆老周勉先生的這篇文章「古剎憶舊走過歲月的金山寺」,可以讓我們更深入了解金山寺的點滴,而感慨的是舊遺跡破壞的很快,如果沒有長輩的紀錄,後人真的會遺忘歷史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