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愛哭の黑熊

關於基隆地方文史,你知道了、踏查過了,就會永遠忘不,這樣故鄉的故事就得以流傳…

和平島

和平島

 

17世紀的「雞籠嶼」就是今天的和平島,曾經到過雞籠的人不多,傳說那裡天氣很冷(實際上到了冬天,確實很冷,尤其碰到寒流),甚至可以看到積雪。(旅人說法是為了炫耀自己經歷)

人們對於這種無稽之談信以為真,「雞籠積雪」竟因此名列台灣八景之一,甚至還畫下一幅「雞籠積雪」的想像圖

 《淡水廳誌》刊載的「雞輿晴雪」,即是雞籠嶼圖

Continue reading “和平島”

大基隆與小基隆之辨

1.大雞籠社在今和平島上,故和平島舊稱大雞隆嶼,後因易與小雞籠嶼(即今基隆嶼,因為2座皆為小型海島)混淆而改名為社寮島。
 
2.小雞籠社在今三芝鄉,是凱達噶蘭族的一社,漢人入居後成為小雞籠庄,後來改為小基隆支廳。日治大正九年地方行政區改制,乃將芝蘭三堡之「芝」與「三」倒換而成「三芝」庄。光復之後將三芝庄改為三芝鄉,一直沿用至今。 
 
3.「基隆嶼」中央偏北處的大礁稱「小乞礁」,是著名的大石斑磯釣場,又稱「小基隆嶼」

Continue reading “大基隆與小基隆之辨”

六堵險圳

六堵險圳

六堵平原一帶,在明朝末葉前為一荒蕪之地,除少數平埔族足跡外,無人在此開墾。根據八堵番契中記載,乾隆三十五年期間(西元1770年)基隆河中流段從暖暖到汐止一帶,有金包里社、大圭籠社、三貂社等平埔舊社在此活動,並有漢人蕭秉忠等向此三番社,承租土地開發,此時就有漢人聚落成庄、即八堵庄。大約到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泉州安溪縣余氏先賢帶領子弟渡海來台,到達六堵定居開墾,余氏先賢分為頂圳余、下圳余,同族不同系。頂圳余以土地公田(今工建西路)為開發基礎,後逐漸向基隆河擴大農地面積,極需增開水源,經踏勘測定,發現可由草濫拔西猴溪引用水源,因工程艱困,需要有專才工作經驗,乃由先賢專家許氏承擔該水源之水圳開鑿工程,由草濫引導水源。

CIMG4368-1

Continue reading “六堵險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