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10 月

2010

基隆地理上的井─(4)石井

石井位於基隆市曲水里,曲水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獅球嶺庄、石硬港庄轄;昭和6年,改訂町名,以河為界,河東屬瀧川町,河西屬崛川町;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本里轄境劃有曲水、仁裕兩里;民國67年,仁裕里併入曲水里。因本里跨石硬港兩岸,取「曲水流觴」的美意,乃名為曲水里。

↑石井鐵工所。連結網址: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detail.jsp?dtd_id=32&id=23356&211&pk=seq&showlevel=2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地理上的井─(4)石井”

基隆地理上的井─(3)古井仔頭

古井仔頭位於基隆市東信里,東信里於民國73年才自信綠里劃分出來。在清代、日治初期時,屬田寮港庄轄;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屬信綠里轄;直到民國73年才獨立成一個里。里名可能係因位於原信綠里的東側,或因位於信義區東側,乃名為東信里。

古井仔頭在今東信里里民大會堂北側。以前這裡是炭坑,稱為車坑,廢坑後,深邃的坑道成為地下水的渠道,居民封坑口,只留一個孔道讓水流出,形似井口,乃稱為古井仔頭。

現在古井仔頭的水仍源源流出,居民在流出地方築凹槽、溝渠、平台。

基隆地理上的井─(2)後井仔

後井仔位於基隆市仁愛區高砂、後井、同風、明德各里一帶,位於旭川之北與忠二路之間。

高砂里原有沙灘,在築港後開闢成為街區;後井里在孝三路以西與縱貫鐵路之間;同風里舊小字稱為公園頂;明德里舊小字稱為公園後。

後井仔的地名,起源於移民創建聚落時,所需水源皆賴鑿井汲水使用。至於這口井在那裡,則有二種說法:今遠東戲院對面巷子內的一口井;今代明宮附近的一口井。因相對比較靠內陸,且用水之便,久之形成街集,故該段名叫「後井仔」,意即在後邊的井仔。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地理上的井─(2)後井仔”

基隆地理上的井─(1)豆菜井

豆菜井位在基隆市義民里市立體育館和信二路74巷住家之間。義民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田寮港庄所轄;昭和6年屬幸町轄;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幸町分為三里,本里為其中一里。

豆菜井地名起因乃因日治時期即有人在此利用一口井蔭豆菜,故稱豆菜井。

而原本在巿立體育館旁豆菜井蔭豆菜的「豆菜火仔」(人名),遷到坑谷內蔭豆菜,在水源旁建一座工寮,故名豆菜寮,地址為信二路74巷66號,此地已深入74巷的坑谷之中。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地理上的井─(1)豆菜井”

陳青松

陳青松


1951年1月生於基隆,筆名:勁、勁夫、茂堂,淡江大學畢業,台大商研所結業,經營益世書局。與其祖父陳其寅,父親陳德潛,三代皆投入基隆文史研究推廣與傳承。受其祖父影響,長期致力基隆之文史研究,成立茂堂文史工作室,為基隆市古蹟評鑑委員,任職基隆圖書館理監事八年,「文風雜誌.基隆采風」特約撰稿,基隆市志編纂委員,基隆市文化基金會董事。

創作文類包括散文與傳記。其以書局經營為業,筆下所載亦關注於出版與圖書相關文化產業之整理,為基隆市一地編撰采風錄,考察相關圖書館發展與藝文沿革,為地方文史留下相關紀錄。此外,以自身生活為題材,寓生活感觸、親子教育於文中,其祖父陳其寅言青松之文乃「良知之自察,不僅為學之有見地已也」。傳記則考察地方耆老行跡,追尋將遭湮滅之人物風采。

曾當選基隆市社會優秀青年、基隆市優良商人,曾獲國史館出版文獻書刊獎。

Continue reading “陳青松”

杜披雲

杜披雲﹙1931—﹚

基隆八斗子,一個傳統的漁村。不知多少年了,從海上漂來的無名屍骨,被收留在路旁的一座小廟,久而久之,變成供人祭拜的「八斗公」,保佑漁民度過無數艱苦的日子。冬天的海邊,淒風苦雨,很少人來這裡上香。他是一個老廟公,這個「阿公仔」名字叫杜披雲,在眾人眼中,一個平凡的「老伙仔」。

日治時代,他學過一點漢文,唸了「公學校」(小學)。終戰後,他唸了一年的水產職業學校(日語教學),也就輟學了。然後,他跟著家人捕魚,在故鄉結婚生子。四十歲時,他去當商船船員,跑過三十幾個國家。六十歲時退休了。有人請他幫忙看廟。這樣的一生,或許就是討海人的宿命了。

但是,這個年老的討海人,卻做了一件讓人意外的事。他交出總共三十多萬字的《風雨海上人》﹙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0年7月﹚的長篇小說。從小到大,他聽很多長輩說過大海的傳奇、八斗子的往昔。那些故事,從清朝乾隆年間,一直說到日治時代。然後,他的親身經歷接了上去,構成一段大海和故鄉的歷史,深深印在腦中。這部小說,以日治時代到台灣終戰後為背景,描述八斗子一群討海人的故事。杜披雲把聽長輩講的和自己經歷的種種,集合在幾位小說人物的性格和遭遇上,構成一部歷史、鄉土和浪漫的作品。

杜披雲曾親眼看到的景象,例如在海裡挽石花的海女,在海上鏢丁挽(追捕旗魚)的漁船,狂風巨浪的海難,以至於日治時代末年美軍轟炸台灣,群機從海平面突然出現的場面,一一化為小說情節,那是作家無法憑空想像的。

Continue reading “杜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