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一則新聞,介紹基隆文史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是雞籠文史協進會所附設的,不過協會近日已經遷移到基隆市七堵區福一街39號。請大家不要跑錯位置喔!電話(02)24517289。
*****
雞籠文史圖書館 中船路寶庫
【記者楊惠琪/基隆報導】
附上一則新聞,介紹基隆文史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是雞籠文史協進會所附設的,不過協會近日已經遷移到基隆市七堵區福一街39號。請大家不要跑錯位置喔!電話(02)24517289。
*****
雞籠文史圖書館 中船路寶庫
【記者楊惠琪/基隆報導】
介紹這一所私人興建的圖書館,因為實在令人佩服。小弟小時候也想過長大後要當圖書館館長,也想過要是中樂透,也想要再住家附近開設一間私人圖書館,但終究是夢想,呵~。前年搬家時,本有一堆書籍欲贈給學校,但碰釘子,只好改贈這間圖書館。私人經營誠屬不易,需要大家支持。當然,有空還是多帶家人上圖書館借書喔!
*****
登輝暖暖圖書館 延續老街文風
【記者游明煌/報導】
介紹這篇文章最主要是,有些事是課本沒寫,報紙新聞也不會報的生活心得,只有可能在一些文章或討論區中看到。而有時人生經驗的分享,就是靠學校的老師,但現在課堂上,老師在分享經驗時常動輒得咎,有時常會被投訴,被拍照、被錄音,所以該怎麼做?分寸拿捏就考驗個人的功力了。
時代不同了,社會風氣已經走到如此地步,幹這一行也要體察時代的脈動,適時做出一些改變,可不要天真的以為可以行使「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當然你可以游刃有餘做的很好,恭喜你也佩服你。
從這文章也可以知道,有些事是課堂上不會教的,所以有空多跟人聊天,向長輩請教,心理有個底,總是有一些好處的。
*****
莫名其妙成被告 【吳玲瑤】
所謂的海女應該是指靠大海維生來補貼家用的女性吧。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基隆最後的海女」,引起我的好奇。
這在北部沿岸,以前大都看到是原住民同胞在捕撈海菜、龍蝦、海參…等海產,在八斗子海邊,早年也有不少漁夫會兼差捕捉龍蝦,甚至有專門捕捉龍蝦等海產的人,這在《八斗子地方史話》上有記載這段往事,但以男性居多,這次該文作者能偶遇到歐巴桑,且如此資深,非常難得。文章中也記錄了庶民生活方式的艱辛。
若不是為了謀生,要忍受海水的冰冷,風霜的考驗,實在不容易,向這2位大嬸致敬。
埔心牧場是我們這一代的人,小時候都去過的地方,因為它就在埔心火車站旁,走路就到,很多人的聯誼、郊遊都會選擇去那裡,你應該對它不會陌生吧?
今天又舊地重遊,也是懷念多於新鮮,來了好幾次,總是會想到以前如何如何,畢竟青少年時期與大學4年,這人生的彩虹就曾在此留戀。
基隆同風會的三大事業為同風幼稚園、博愛醫院以及國語講習所、練習所。
在大正九年(1920)7月,許梓桑以同風會會長名義,向總督府申請「基隆私立同風幼稚園」,成為由台人在基隆成立的第一所幼稚園。創辦目的是配合當局政策,協助推廣日本文化,推行日語普及。招生對象是台人,學費(入園費/保育費)約50錢。入園年齡大約5歲到上公學校之前,地點設於基隆夜學校的教室(廁所和辦公室是另外募款興建的)。
基隆同風幼稚園經費來源:保育費,有志之士捐款,存款利息。而捐款者共52人,周景文為基隆街協議會員,汪福蔭為包工業者,陳志鋭為歐美雜貨商人,顏雲年為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取締役、臺北州協議會員,顏國年,潘榮春等地名流。
其中由顏雲年捐200 圓,顏國年、許梓桑各捐50 圓等,及其他地方菁英的捐獻金,共募得1200 圓,使得幼稚園順利創辦。
按:「大正十五年度臺北州學事一覽 敎育課,P39」記載,地址:基隆市基隆字義重橋84番地,設立認可:大正9年7月13日,設立者許梓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