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10 月

2010

基隆地理上的嶺─(1)獅球嶺

「獅球嶺」一名,是因為過去此山形狀像獅子,而此山下原本有一個圓弧狀山頂的小丘,看起來就像是一隻獅子玩球,因此得名(不過因住宅與高速公路相繼開發,此景已不復存)。舊時是通往台北的屏障,有古道通往山下基隆河邊的渡船口~港口。

其上有獅球嶺砲台為清軍所建,與基隆市其他砲台共同發揮防禦功用,在中法戰爭中,唯一沒有被法軍攻下的就是獅球嶺砲台。獅球嶺砲台位於基隆港南方,是港區最內陸、地勢最高的砲台,標高150公尺,亦是基隆港的最後攻防線。

據考是劉銘傳聘英國工程師所建造,其中最重要的砲座呈現半圓形,砲口朝向基隆港區,因地處內陸,因此這裡的砲台屬於小型砲台。此處雖小,但建築卻也精緻堅實,這裡的城牆也較其他砲台為厚,幾可抵抗敵軍砲彈,尤其是指揮所內的石壁,厚度幾乎達到一公尺,因此在歷經一百多年的時間仍無太大損毀。獅球嶺的大砲現已不知去向,只留下砲盤供人想像。
  
此處可俯瞰整個基隆市區,遠方的海景亦可盡入眼底,最遠時還可看見基隆嶼,能夠有效掌握整個基隆港情勢。因為它易守難攻,因此雖遭外強多次攻擊,卻始終能化險為夷;後來才在乙未戰爭中敗於日軍之手,為獅球嶺砲台的不敗之史畫下句點。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地理上的嶺─(1)獅球嶺”

西皮與福祿之爭外傳~蚵殼港與田寮港之爭

每當迎斗燈時,得意堂十組總是會在忠一路的旭川橋下,讓聚樂社一組先行通過,因為過了此橋就是進入福祿派,而這擦身而過不免…

反過來當迎斗燈隊伍來到忠四路,旭川河上的快速道路橋下時,聚樂社一組也會讓得意堂十組先行過橋,回到所屬地西皮派。


以下引用「基隆西皮與福祿之爭外傳-蚵殼港與田寮港之爭」,可以一窺當時鬥爭激烈情況

Continue reading “西皮與福祿之爭外傳~蚵殼港與田寮港之爭”

基隆四大港門─(1)牛稠港

以前漳州人的習慣稱溪流為港,很有趣。


牛稠港一般可指稱二處,一就行政區劃而言,指清代、日治初的牛稠港庄;一就港灣地形而言,牛稠港溪源於外木山地區澗水匯集,自坑仔內(現通仁街)流經球仔山下,由塗窟仔出海,入海附近形成一天然灣澳,即牛稠港。

民國三年開闢乾船塢,於五年完工,民國二十一年開始疏築牛稠港運河,連接十一號碼頭,二十三年完工啟用,為油類、煤炭、麵粉、工場用器材之專用碼頭,為一向北延伸的內港。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四大港門─(1)牛稠港”

基隆四大港門─(3)蚵殼港

蚵殼港在清末設庄隸基隆堡,發源於大竿林與內木山溪合流,貫穿蚵殼港庄,至下游漫流一與石山溪合流,一流出罾仔寮(現在的安一路,向現在的火車站邊,小艇碼頭出海),地名由來係因出海口一帶,收集蚵殼燒灰供建材用途,俗稱火窯仔,因而得名。

在石山溪合流處一片泥灘,叢生俗謂水筆仔的紅樹林,是一種胎生的稀有植物,拇指大的潮蟹,海蟑螂肆意生息爬行,白鷺鷥亦棲息其間,憑添一番悠閒景象。

1899年起整建蚵殼港河,將河道改由沿現在成功二路、成功一路環流公園街西方,在水輕硿與石硬港河合流,經旭川河入海,將挖出廢土填埋低濕地。不久重砲兵營的擴建,海南製粉工廠的興建,旭川運河的建築,大片的紅樹林逐漸縮小生活圈,至民國三十年日軍埋設輸油管,從此經過即完全消失。

 蚵殼港現改稱西定河。

基隆四大港門─(2)田寮港

(一)「田寮」名稱之由來

田寮港原指田寮河,漳州人稱河為港,因兩岸大都以田園、寮舍等景觀為主,故名田寮港。後亦引申為包括田寮河流域所流經的空間地域,此空間地域在清同治年間由漢人所建立的聚落以此為名,稱為「田寮港庄」。在清末日治初期1895年時共有126戶、646人。由於此地區的行政區域有所變動,因此我們仍用田寮港做為此空間地域的代表名稱。

(二)、發源地之所在

田寮港發源於槓仔寮一帶,在今信義國中的東北側山谷,俗稱「田寮港頭」。本區舊產煤礦。淡水廳志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田寮港:周圍三里,距離雞籠三里,海口一里,凡十六洞,現開十,閉歇六」。此外,如果我們再根據1884年,由法國人在< L’Expedition Francaise de Formose>一書上所測繪縮尺為1/15000的「KELUNG」一圖來配合1876年英國人 Y.Prian A.G.Bridge所著的<在福爾摩沙的一次旅行(AnExlursion in Formosa)>中所記載的內容,可以讓我們窺究出許多早年我們不曾知道的田寮河歷史圖像:

〞在一座高山腳子,山側遠處有一個黑色的礦坑口。一群螞蟻潮似的礦工與搬夫,熙熙攘攘地進出;那兒也座落著一間小茶店,農家茅屋與一間鐵匠店。在這些之上有一處光滑多草 的山丘,頂峰非常開闊。一片優雅的綠草地居處於鄰近山丘 的濃密植物裡,增添這塊風景的美麗。前面的村子有條小溪 (即是目前田寮河的前身),溪上鋪有一條簡易的木板當橋,搬夫荷著重物走過時會頭暈。一些大水牛在山谷裡吃草,綠色草地上有豬與羊群在啃樹叢。一處竹林地搖曳著濃密的樣子,對面有等高的林投叢樹籬,圍繞在村子的房舍之前。眼前村子之後的綠色山丘,有一條路回基隆城;天氣漸熱,正好提醒我們該節省時間。從一處高地,我們俯瞰了遠方的山峰,以及山谷裡生長的稻子。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四大港門─(2)田寮港”

基隆四大港門─(4)石硬港

在1654年荷蘭繪製的《大台北古地圖》中,可發現於基隆所在位置的右上方,有一條兩岸有美麗樹林的溪流通往獅球嶺、八堵、暖暖,那就是早期的石硬港溪(現在稱為南榮河)。石硬港起源於紅淡山西南麓,合「魴頂」與「竹仔寮山」的溪水,由南向北流經現在的龍門里、曲水里、崇文里,在文安里的忠四路和孝一路附近,再與西定河(日治時代為蚵殼港)會合,成為旭川運河,注入基隆港。因河川兩岸岩石堅硬,故名為石硬港(以台語發音)。從1934年的文獻中發現在圓山文化時期,可能已有人在此活動。正式的記錄則始於淡水廳志中己有「石硬港庄」的文字記載。初期以農業為主,根據統計大約只有71戶、332人。

石硬港引申包括沿河的流域地區為石硬港庄,清末置石硬港庄,隸基隆堡。日治之初仍沿舊制,1920年廢庄改石硬港大字, 昭和6年(1931)改訂町名,以石硬港為界,以東稱瀧川町,以西稱堀川町,其中堀川町尚包括了原獅球嶺庄。戰後,瀧川町分設福仁、應仁、德仁、成仁、吉仁、育仁、英仁等七里;堀川町分設仁裕、曲水、德厚、龍門四里。四十一年廢德仁里併入福仁里,七十一年廢仁裕里併入曲水里,應仁里併入誠仁里。(原成仁里因名稱有忌諱改名誠仁里)

石硬港流域,自南而北可分為內、中、外石硬港。外石硬港因為接近港口,開發較早,清代以來漸和「大基隆」連成街肆的一部分。

中石硬港的喧鬧,則由日治時代「三坑」煤礦帶來的。進出三坑礦區和港區的輕便車、卡車,使得這一帶,晴天時煤灰滿天飛,雨天時煤泥滿地舖。但如今,三坑礦區只留遺跡,輕便鐵路已改為龍安街,炭埕則是高樓林立。形成住宅的新天地。

內石硬港在日治時代,仍屬偏僻的農耕區,人煙稀少,所以,當時將屠宰場、公墓等設施遷到此地。但從日治時代起,基隆通往臺北、宜蘭的鐵、公路線均沿石硬港河谷建造,為本地的發展奠定下基礎。戰後,拓寬縱貫公路,廢除宜蘭鐵路支線等措施,使交通愈形便捷,內石硬港亦由農耕區轉為住宅區。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四大港門─(4)石硬港”

基隆地理上的井─(7)清國井

清國井位在基隆市八斗仔,該地原有一「清國井」煤礦,是清朝在臺以機械開鑿的最早官營煤礦,屬直井開鑿,井深約89公尺,煤層厚1.06公尺,日產100公噸。光緒2年,開鑿第一年銷售三萬一千噸,爾後因管理不善,產量減少。

光緒10年(1884),中法戰爭,法軍侵犯基隆,清政府為免資敵,將機械浸入坑內,並將一萬五千噸存煤燒毀,曾盛極一時的清國井煤礦乃告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