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基隆地理上的井─(1)豆菜井

豆菜井位在基隆市義民里市立體育館和信二路74巷住家之間。義民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田寮港庄所轄;昭和6年屬幸町轄;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幸町分為三里,本里為其中一里。

豆菜井地名起因乃因日治時期即有人在此利用一口井蔭豆菜,故稱豆菜井。

而原本在巿立體育館旁豆菜井蔭豆菜的「豆菜火仔」(人名),遷到坑谷內蔭豆菜,在水源旁建一座工寮,故名豆菜寮,地址為信二路74巷66號,此地已深入74巷的坑谷之中。

原來的工寮,現在已改建為獨棟樓房,在房屋前有一棵大樹,樹下有一個泉水窟,就是蔭豆菜的水源。此泉水過去大且清,近來因附近被堆棄垃圾而遭受污染。

而另在玉田里愛四路10巷的巷中,以前這裡有一口井,曾用來蔭豆菜,所以也有「豆菜井」此地名。

以下有更詳細的報導:

******

老祖宗智慧╱豆菜井好水 孵出好豆芽

記者唐聲揚╱基隆報導  自由時報 2005.10.23

什麼是「豆菜井」?年輕人可能聽都沒聽過,它是早年菜農用來培育豆芽菜的取水井,基隆市就有一口,水質清澈,不但曾經造福菜農,即使自來水普及的今日,夏季缺水時,民眾還是相當依賴。

基隆市「豆菜井」位在市立體育館與信二路74巷住家間,屬於方形井,深約3公尺,據說開鑿於日治時代,大約有百年歷史,水源來自於地下水與山泉水,水溫冬暖夏涼。

住在當地的老一輩人談起豆菜井,就會想到過去住在山坡上的黃家菜農,黃家至少三代專營豆芽菜生意,台灣光復前後,傳到黃火先生,做得有聲有色,當時用的就是信二路內這口井水,因此,這口井被稱為「豆菜井」,而黃火也有個「豆菜火」外號。

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簡榮助說,過去種豆芽菜習慣用井水「蔭」,意思是淋水,黃家會準備大甕,底下鑽幾個洩水小孔,然後將數斤綠豆倒進甕裡,甕口蓋上麻布袋,避免見光,每天按時以井水澆淋,保持濕度,一般而言,6到7天綠豆發芽到10公分長左右,甕裡滿滿都是,就能收成,所以大多備有10多個大甕,輪流「蔭」豆芽菜,每天平均收成兩甕。

 
簡榮助說,蔭豆芽菜得慢工出細活,所以連半夜也看得到黃家人取井水,如果中間一天偷懶,就可能前功盡棄。

 
據說,過去民眾要判斷水質好壞,就經常用井水泡豆芽菜、磨豆腐的方法測試,如果豆芽菜長得好,豆腐味道道地,就證明是口好井。

 
由於豆芽菜收成後,還要去根和子葉葉殼,賣相才會好,吃起來才會脆,簡榮助回憶兒時,黃家還經常僱請村裡小孩子「打工」,幫忙挑豆芽菜,挑10幾斤工錢一角,當時一斤豆芽菜售價約一塊半,一角零錢可以買10幾顆糖果,所以小孩子都搶著做。
當地耆老還說,豆芽菜在當時是家常菜,相當普遍,尤其是颱風過後,一般菜葉類缺乏,民眾多會搶購豆芽菜替代,農家生意特別好,哪像現在一大把可能賣不到10元,還沒人要,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隨著市售黃豆品種豆芽菜愈來愈多,黃家後代不再「蔭」豆芽菜,「豆菜井」也跟著退去時代意義,不過,社區居民還是相當重視這口井,幾年前,里辦公室眼見井口石塊逐漸毀壞,特別花錢重修,上方還加裝木造遮雨亭,避免污染,同時以備旱季所需。

簡榮助說,社區居民會好好保留這項資產,因為「只要井在一天,就能說故事」。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