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基隆市中正區祥豐街的要塞司令部基地「光復營區」,面積11200平方公尺,最早是日治時代的基隆陸軍兵器支廠及築城部基隆支部,位於真砂町,1896年改為「基隆要塞指揮所」,1909年更名為「基隆要塞司令部」,是日治時期北台灣最高軍事指揮中心。1928年(日本昭和3年)9月大動土木興建要塞司令部廳舍,次年3月完工,就是現存的建物,有近百年歷史。 Continue reading “基隆要塞司令部”
清代基隆海關
清代基隆海關
海關之英文名稱為Customs或Customhouse,日本稱之為稅關。清代的海關有常關與洋關之分。「常關」又稱舊海關,乃徵收國內貿易之稅關,而「洋關」又稱新海關,是徵收國外貿易的稅關。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太平天國攻陷南京,海關監督吳建彰因戰亂避禍,業務中斷,影響了外國商人在華的貿易活動,促使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討論設置新制海關。 咸豐4年(西元1854年)7月12日,新制海關正式於上海江海關建立,後由英人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接任,不久由英人赫德(Robert Hart)續任達48年之久,成為現行海關制度的起源,原在大陸沿岸及陸路邊疆對外通商地點設關徵收關稅,最多時設有四十幾個海關。
新制海關名義上以外國人幫辦上海海關監督,稱為稅務監督(Inspector of Customs),掌握實質大權。新制海關效率精進,對需款孔急的清廷當局都有相當助益。咸豐8年訂定的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各口岸統一邀請英國人士幫辦稅務,我國海關大權於是開始由英國人士獨攬。臺灣也於同治元年(1862年),設淡水海關。雖以淡水為條約港( Treaty Port )然在英國領事要求下,所謂淡水一口,允其包括淡水河沿岸各地,於是艋舺、大稻埕均包括在內了。赫德時期的海關,兼辦關務、洋務、外交,海關徵稅、統計、浚港、檢疫、燈塔、氣象等職能,赫德也是海關及大清郵政的建立者。
基隆新店街附近
新店里
漢人在基隆港南側約於雍正年間,發展成崁仔頂街;其後約於乾隆年間,在西北側陸續形成新的街肆,此街肆即被稱為「新店街」,以其店舖簇新之故也。新店里里名就是沿用新店街的舊名而來。
本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新店街、媽祖宮、暗街仔街,坎仔頂街,昭和6年(1931) 改訂町名,屬旭町。 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旭町劃分為新店、和興二里;民國67年,和興里併入新店里。
基隆極樂寺
極樂寺位於基隆市中心的信義區,寺址座落於仁壽里信二路二百七十號,對面有停車場,東鄰署立基隆醫院,西傍忠烈祠,北依中正公園,南濱田寮河。
↑日治時期外觀
前身是蓬萊山光尊寺,創建於清光緒卅一年(日本明治卅八年,西元一九○五年),屬日本真宗本願寺派。甲午戰爭之後,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之後,日本軍隨之登陸。當時日本佛教各宗派亦隨軍佈教,駐錫於各地。光尊寺原為日式建築之木造平房,周圍居住了許多從事公職的日本人,所以當時佈教活動多以日本人為主要對象,弘法功能除說法佈教以及婚喪喜慶之儀典等活動,並設有免費住宿之光園寮,以及保護釋放人犯的基隆愛護會。
基隆朝日橋
↑基隆市區旭橋眺望,照片提供http://www.taipics.com/
根據這篇paper「日治初期台灣的道路事業1895.5-1897.10 蔡龍保」
1895.7-1895.9 築路狀況
Continue reading “基隆朝日橋”
中濱日式舊屋
位於武昌街104巷的十四號、十六號、十八號以及二十號的日式宿舍群是本市的歷史建物之一。建造於民國23年,是附近老一輩居民的兒時遊玩聖地之一,目前建築物仍歸屬為海事的學校宿舍。
本市之水產教育始於民國二十一年(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之臺北州所設之基隆水產商船講習所。而民國二十三年(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鄰近的正濱漁港建設完成,成為台灣最大與最完備的近海、遠洋漁業基地。而基隆水產商船講習所於民國二十五年(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停辦後,臺灣總督府七月於基隆市改設修業三年之臺灣總督府水產講習所,當時台灣之水產教育設施皆集中於基隆與澎湖二地。
後於民國三十二年(昭和十八年,西元1943年),基隆水產講習所改為臺北州基隆水產學校,至光復後改今名基隆高級海事職業學校。
具研判該地區建築群可能為日治時期講習所之教職員工宿舍,原本之日式宿舍群,今較完整者僅存本四間比鄰之建築,其相鄰上坡處同為基隆高級海事職業學校之校長宿舍前身同樣為日式建築,改建施工時甚至挖到一地樁,其上刻有「總督府用地」字樣。
建築特徵:為日式瓦茸木造平房,上為黑煙瓦屋頂,單層且兩兩相並,正面天花板上方皆有通氣窗,地板皆墊高且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