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基隆ㄟ文史

日治時期的主普壇

二戰以前的基隆中元祭活動有內壇、外壇之分,其中,內壇設於當地歷史頗為悠久的廟宇慶安宮,每年以神前問筶方式選出爐主,負責祭祀相關事。然因事後爐主家常有不祥,乏人受理,故於清光緒年間(約 1880 年代左右)謝集成總理時,改由苦力頭謝源發每年負責辦理並負擔經費。昭和 3年﹙1928﹚,曾有人提及應由廟方直接辦理,即由慶安宮理事負責,然無人有意願,終議定托以前辦理人謝水乞代辦,費用則由廟方支付;惟後來謝水乞推辭,因此由慶安宮理事張士文負責處理。
 
圍繞內壇四周者有外壇四大柱的設置,即主普、主會、主醮、主壇。基隆中元祭典進行時除內壇外,外壇四大柱亦須各設祭壇以利儀式進行,而當時主會、主醮、主壇的祭壇設置情形,相關史料較少,只知此三柱祭壇多分布在福德、新店、草店尾一帶,即後來的福德町、旭町、元町,但確切地點似不固定,甚至偶有不設祭壇者。

Continue reading “日治時期的主普壇”

高砂公園的緣由

高砂公園創於明治33年(1900),當時為慶祝皇太子(即後來的大正天皇)御婚,由基隆街當地人士倡設而成,位置在基隆街後井子、和興頭一帶,即基隆往臺北鐵道線路左側。此地原屬慶安宮的一小丘,亦有部分奠濟宮的土地,經徵收後,充作公園預定地加以拓築。
 
按:關於高砂公園創建的時間,基隆地方研究多記載為1913年慶祝裕仁登基或新婚,實際上應為慶祝1900年嘉仁太子(後來成為大正天皇)其新婚。1912年明治天皇逝世後嘉仁即位,但1915年才正式舉行登基大典。裕仁為嘉仁之子,何以能提前登基。因此,所謂慶祝裕仁,恐為嘉仁魯魚亥豕、張冠李戴之錯誤。參見前揭中島新一郎編, 《基隆市案内》 ,頁72。
 
當時的辨務署長七里恭三郎親將該園題名為「高砂公園」,然設立後因經費問題未能持續,遂漸荒廢。明治 39 年(1906)基隆士紳許梓桑(1874-1945)主張重新整理公園供大眾利用,並說明原委。

戰後主普壇的變遷

戰後主普壇的變遷 

二戰期間,基隆市區遭地毯式轟炸,幾夷為平地,戰後利用解甲日軍清理瓦礫,將廢物棄於高砂公園內窪地,填高數尺;又為安置避戰亂回來之市民,公園內搭建大量簡單木屋,雜亂無章,形成罪惡淵藪;而高砂公園內主普壇亦受戰火毀損,不復舊觀。民國 36 年(1947)基隆市警察局欲將主普壇徵收充作分局之用,引起爭議,後慶安宮與輪值主普的十一姓據理力爭,且藉助十一姓外的多位有力人士,如時為基隆市參議會議長的黃樹水(1899-1971)及多名任職慶安宮理事的王、楊、郭、柯蔡姓等人之幫忙,終得解決紛爭。其重要影響結果為上述十一姓外之諸姓此後得加入輪值主普行列,以聯姓會名義成為基隆中元祭輪值主普的第十二姓。

「開閩第一」石碑

奠濟宮廟埕十八攤位拆除後,發現百年的石碑,上寫「開閩第一 」。古碑記載年代是明治二十九年,該是清光緒二十二年,西元 一八九六年。
 
奠濟宮創建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四年),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本件碑記係日治明治二十九年(西元一八九六年)該宮勒立,碑陽銘刻「開閩第一」四大字,碑左落款年代作「明治二十九年九月二十日」;文雖簡約,但見頌神至篤,並知漳州人移墾基隆與鄉土信仰一併傳入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