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前身在日治時期是興國山久寶寺,對照古今現況,人們要記取一些教訓阿~例如都市規劃…
連結網址: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detail.jsp?dtd_id=32&id=25606&97&pk=seq&showlevel=2
忘憂谷美麗的爭議
這尋人任務,我看是宇宙無敵超級難呀…
看這敘述,是要有地緣關係的人才有可能帶同學、朋友來此玩樂,所以要先查基中、基女當年考上台大的人, 或是當年考上北市前三志願的人(查基隆市的國中生學榜單),這方向去查。
而且一般人都是會去沙仔園沙灘玩,會帶朋友去山頂玩的人,算是行ㄟ內…
不然就問當地人,誰的子弟誰念台大?
只是,考上的人已離開故鄉,知道誰家子女考上大學的已經…
消失的巷弄
哥倫布巷
看到下方的資料,故前往一探^^
基隆還是有不少巷弄是我所不知道的,這裡面所隱藏的故事真的需要在地人發聲,不然就淹沒在時代洪流裡了。
代明宮以南至公園街這一塊在日治時期是高砂公園。委託行的興起不一定跟美軍有關,跟當時的環境~禁用舶來品有關,導致有需求就跟船員、漁民、走私客…接洽。這部份我需要在找更多的資料來佐證,目前只是個人猜測。
酒吧文化也不是跟越戰美軍有關,應該戰後就開始發展,跟各國船員跟美軍協防台灣有關。牛仔街的發展亦是如此。
下列的引用文,文章敘述不夠精準。
基隆八景「靈泉晚鐘」成絕響
古蹟環境也要顧
面對新時代,人們若無公民意識,不改革過往的種種不適宜行徑,真的是讓人瞧扁了…
幾百年前歪國人就形容漢人社區的居住環境,如此的xxoo,這麼多年以後,改善了沒?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基隆
有系統的整合與行銷,是好事。
雖然景點不易到達,這些景點適合旅人漫步或以小車代步,預期吸引觀光團的客群不多。但景點的整修與再行銷是這一代人面對未來極需要做的事。
私以為營收若以小虧來論定,就是一個成功的計畫。
太平輪紀念碑
當初我在做基隆文史踏察時,常常內心有如此震撼,怎在圍牆之內、民房一隅,巷弄之間轉個彎就藏有古蹟?
這讓我難堪,因為我除了不知道外在形體古蹟的所在處以外,古蹟建物其背後的典故緣由也一概不知,恍如我是「歪國人」、「外星人」,怎身為一位當地人對故鄉如此不明瞭??
緣此~我就踏上基隆故鄉探查之路…
連橫.台灣通史序曾言: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