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我在做基隆文史踏察時,常常內心有如此震撼,怎在圍牆之內、民房一隅,巷弄之間轉個彎就藏有古蹟?
這讓我難堪,因為我除了不知道外在形體古蹟的所在處以外,古蹟建物其背後的典故緣由也一概不知,恍如我是「歪國人」、「外星人」,怎身為一位當地人對故鄉如此不明瞭??
緣此~我就踏上基隆故鄉探查之路…
連橫.台灣通史序曾言: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讀起來諷刺、真諷刺,身為台灣人,有時真的是精神錯亂。
孰令致之,孰使為之呢?
***
太平輪紀念碑 將打開圍牆見天日
2016-09-07 04:54 聯合報 記者吳淑君/基隆報導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最優先要做的是「大航海歷史文化園區」,被營區圍牆圍住的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將重見天日,法國公墓空間也會翻轉,文化資產科長郭麗雅說,這裡的文化資產密度高,最適合做徒步行旅行和空間體驗。
1949年1月27日是小年夜,太平輪滿載上千名趕回基隆和家人團圓的旅客,卻在上海駛往基隆途中失事,千餘人死亡。1951年在基隆港邊豎立「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供人憑弔。
「探個親,怎像在探監?」紀念碑原本立在沙灘上,碑文面向大海,後來沙灘被填海造陸作營區,紀念碑被畫入軍方營區圍牆內,罹難者家屬進出須登記身分,大陸人士一律禁入,家屬認為十分不便,提議遷址。
今年太平輪遇難67年,蔡英文來悼念,並透過基隆市長林右昌轉述表示,家屬心願會盡快辦妥。一直關注此事的鄭麗君,從立委轉換角色成為文化部長,更積極與市府合作,推動此事。
郭麗雅說,法國公墓逼近大馬路,車子呼嘯而過,平時也沒有人會想進去,但牆的另一邊,鮮少人知道,藏著精采的大時代故事。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最優先要執行的就是把圍住紀念碑的圍牆打開,把軍區移走,讓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重見天日,再連接法國公墓,把步行系統整理出來,改從東海街進出,翻轉這個空間。附近連結的文化資產很高且距離不遠,很適合做徒步行旅行和空間體驗。
立委蔡適應說,只要市府拍板,他會努力和軍方溝通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