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紀念碑的發現無疑是對自認喜愛文史調查的我而言,是一記「響鐘」,敲醒著我對地方文史的調查唯有「勤、勇」二字而已。勤於四處探索,勇於冒險深入。
台灣八景暨古地圖特展
真慚愧,去年的新聞今日才得以前往朝聖(窘)
重溫舊時代的美好,放下仇恨、記取教訓,殷盼讓來年更好。
認識自己故鄉的多種樣貌,這美麗的地圖值得欣賞啊~
基隆嶼
目前基隆嶼現況,撥空研讀讓自己對這塊土地多一份瞭解。
不然~「在地人都不知道…」的話術,對當地人有時是「諷刺」,有時也是一種「棒喝」,是怎樣的文化底醞,讓人們不去熟悉或瞭解生活周遭的土地?讓對土地的疏離感變成「必然」。
人~永遠是最大的問題,在國際交流頻繁的時代,不去反省與提昇自己,只會羨慕、嘴炮,被歪國人瞧扁也是剛好而已。
***
1945 遣送日僑日俘歸國
1945 遣送日僑日俘歸國 灣生離家
這段影片紀錄了1945年二戰結束後,被國民政府遣返日本的在台日人,搭火車到基隆港,準備搭船離開台灣之情景,其中有不少人是在台灣出生的「灣生」,因此這也成了「灣生離家」的真實紀錄片。
場景就在台灣的嘴巴~西二、三碼頭
對土地的熱愛是不分國籍的,那是一種鄉愁,無法割捨。
我們尊重某些族群的鄉愁,但怎可叫我們忘記自己的故鄉去懷念不相干、遙遠的國度?
基隆的馬祖人
由於交通運輸關係,其實基隆、馬祖的商業交流是頻繁的,而韋昌嶺營區更是其中一個交流點。
馬祖同金門般,宗親意識強烈,早期都需搭乘軍艦往返,也因為戰爭而大量移民。馬祖人到台灣的第一站就是基隆,故有不少馬祖人就在基隆落地生根,或是移居中和、永和跟桃園、八德等地,以移居桃園市為大宗,這戰後所牽起的共同歷史淵源,讓兩市有如兄弟。
十二生肖橋
難得12生肖一次到位,或許在年節時刻,好好利用一番,例如可以辦個小燈會^^
***
12生肖一次滿足 基隆田寮河金雞報喜
2017-02-02╱聯合報╱記者吳淑君
澤被一方紀念碑
此碑是民國41年基隆市首任民選市長謝貫一所題,紀念第二水源竣工的「澤被一方」紀念碑
當年情勢,工程確實不易,算是功德一件。
從萬里瑪鋉溪拉水源過來,我懷疑應該有利用到日治時期所建設的隧道,不然從所籌措的經費和時間,很難相信可以完成此項工程。
↑此隧道待考證。懷疑是日治時期的輕便道,戰後第二水源的建設應該也有用到此隧道。(依地形、建設日期)
西勢水庫
美景人人愛阿~只要經過評估,Z大於B,或許可以考慮…
因為缺乏公德心所帶來的垃圾,或是像嘉義蘭潭水庫成為當地的自殺勝地…(冏)
殷鑑不遠,我不敢一昧要求開放(無奈)
***
神秘的基隆西勢水庫 美景只能月曆見?
2017-01-24╱聯合報╱記者吳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