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不分區

基隆四大港門─(2)田寮港

(一)「田寮」名稱之由來

田寮港原指田寮河,漳州人稱河為港,因兩岸大都以田園、寮舍等景觀為主,故名田寮港。後亦引申為包括田寮河流域所流經的空間地域,此空間地域在清同治年間由漢人所建立的聚落以此為名,稱為「田寮港庄」。在清末日治初期1895年時共有126戶、646人。由於此地區的行政區域有所變動,因此我們仍用田寮港做為此空間地域的代表名稱。

(二)、發源地之所在

田寮港發源於槓仔寮一帶,在今信義國中的東北側山谷,俗稱「田寮港頭」。本區舊產煤礦。淡水廳志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田寮港:周圍三里,距離雞籠三里,海口一里,凡十六洞,現開十,閉歇六」。此外,如果我們再根據1884年,由法國人在< L’Expedition Francaise de Formose>一書上所測繪縮尺為1/15000的「KELUNG」一圖來配合1876年英國人 Y.Prian A.G.Bridge所著的<在福爾摩沙的一次旅行(AnExlursion in Formosa)>中所記載的內容,可以讓我們窺究出許多早年我們不曾知道的田寮河歷史圖像:

〞在一座高山腳子,山側遠處有一個黑色的礦坑口。一群螞蟻潮似的礦工與搬夫,熙熙攘攘地進出;那兒也座落著一間小茶店,農家茅屋與一間鐵匠店。在這些之上有一處光滑多草 的山丘,頂峰非常開闊。一片優雅的綠草地居處於鄰近山丘 的濃密植物裡,增添這塊風景的美麗。前面的村子有條小溪 (即是目前田寮河的前身),溪上鋪有一條簡易的木板當橋,搬夫荷著重物走過時會頭暈。一些大水牛在山谷裡吃草,綠色草地上有豬與羊群在啃樹叢。一處竹林地搖曳著濃密的樣子,對面有等高的林投叢樹籬,圍繞在村子的房舍之前。眼前村子之後的綠色山丘,有一條路回基隆城;天氣漸熱,正好提醒我們該節省時間。從一處高地,我們俯瞰了遠方的山峰,以及山谷裡生長的稻子。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四大港門─(2)田寮港”

基隆四大港門─(4)石硬港

在1654年荷蘭繪製的《大台北古地圖》中,可發現於基隆所在位置的右上方,有一條兩岸有美麗樹林的溪流通往獅球嶺、八堵、暖暖,那就是早期的石硬港溪(現在稱為南榮河)。石硬港起源於紅淡山西南麓,合「魴頂」與「竹仔寮山」的溪水,由南向北流經現在的龍門里、曲水里、崇文里,在文安里的忠四路和孝一路附近,再與西定河(日治時代為蚵殼港)會合,成為旭川運河,注入基隆港。因河川兩岸岩石堅硬,故名為石硬港(以台語發音)。從1934年的文獻中發現在圓山文化時期,可能已有人在此活動。正式的記錄則始於淡水廳志中己有「石硬港庄」的文字記載。初期以農業為主,根據統計大約只有71戶、332人。

石硬港引申包括沿河的流域地區為石硬港庄,清末置石硬港庄,隸基隆堡。日治之初仍沿舊制,1920年廢庄改石硬港大字, 昭和6年(1931)改訂町名,以石硬港為界,以東稱瀧川町,以西稱堀川町,其中堀川町尚包括了原獅球嶺庄。戰後,瀧川町分設福仁、應仁、德仁、成仁、吉仁、育仁、英仁等七里;堀川町分設仁裕、曲水、德厚、龍門四里。四十一年廢德仁里併入福仁里,七十一年廢仁裕里併入曲水里,應仁里併入誠仁里。(原成仁里因名稱有忌諱改名誠仁里)

石硬港流域,自南而北可分為內、中、外石硬港。外石硬港因為接近港口,開發較早,清代以來漸和「大基隆」連成街肆的一部分。

中石硬港的喧鬧,則由日治時代「三坑」煤礦帶來的。進出三坑礦區和港區的輕便車、卡車,使得這一帶,晴天時煤灰滿天飛,雨天時煤泥滿地舖。但如今,三坑礦區只留遺跡,輕便鐵路已改為龍安街,炭埕則是高樓林立。形成住宅的新天地。

內石硬港在日治時代,仍屬偏僻的農耕區,人煙稀少,所以,當時將屠宰場、公墓等設施遷到此地。但從日治時代起,基隆通往臺北、宜蘭的鐵、公路線均沿石硬港河谷建造,為本地的發展奠定下基礎。戰後,拓寬縱貫公路,廢除宜蘭鐵路支線等措施,使交通愈形便捷,內石硬港亦由農耕區轉為住宅區。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四大港門─(4)石硬港”

基隆地理上的井─(7)清國井

清國井位在基隆市八斗仔,該地原有一「清國井」煤礦,是清朝在臺以機械開鑿的最早官營煤礦,屬直井開鑿,井深約89公尺,煤層厚1.06公尺,日產100公噸。光緒2年,開鑿第一年銷售三萬一千噸,爾後因管理不善,產量減少。

光緒10年(1884),中法戰爭,法軍侵犯基隆,清政府為免資敵,將機械浸入坑內,並將一萬五千噸存煤燒毀,曾盛極一時的清國井煤礦乃告沉寂。

基隆地理上的井─(4)石井

石井位於基隆市曲水里,曲水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獅球嶺庄、石硬港庄轄;昭和6年,改訂町名,以河為界,河東屬瀧川町,河西屬崛川町;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本里轄境劃有曲水、仁裕兩里;民國67年,仁裕里併入曲水里。因本里跨石硬港兩岸,取「曲水流觴」的美意,乃名為曲水里。

↑石井鐵工所。連結網址: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detail.jsp?dtd_id=32&id=23356&211&pk=seq&showlevel=2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地理上的井─(4)石井”

基隆地理上的井─(3)古井仔頭

古井仔頭位於基隆市東信里,東信里於民國73年才自信綠里劃分出來。在清代、日治初期時,屬田寮港庄轄;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屬信綠里轄;直到民國73年才獨立成一個里。里名可能係因位於原信綠里的東側,或因位於信義區東側,乃名為東信里。

古井仔頭在今東信里里民大會堂北側。以前這裡是炭坑,稱為車坑,廢坑後,深邃的坑道成為地下水的渠道,居民封坑口,只留一個孔道讓水流出,形似井口,乃稱為古井仔頭。

現在古井仔頭的水仍源源流出,居民在流出地方築凹槽、溝渠、平台。

基隆地理上的井─(2)後井仔

後井仔位於基隆市仁愛區高砂、後井、同風、明德各里一帶,位於旭川之北與忠二路之間。

高砂里原有沙灘,在築港後開闢成為街區;後井里在孝三路以西與縱貫鐵路之間;同風里舊小字稱為公園頂;明德里舊小字稱為公園後。

後井仔的地名,起源於移民創建聚落時,所需水源皆賴鑿井汲水使用。至於這口井在那裡,則有二種說法:今遠東戲院對面巷子內的一口井;今代明宮附近的一口井。因相對比較靠內陸,且用水之便,久之形成街集,故該段名叫「後井仔」,意即在後邊的井仔。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地理上的井─(2)後井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