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區域的特殊性,具有海洋的「移動」(mobility)性格,來去之間,「流動」(flow)頻繁。
「流動」,做為基隆的特徵,是因基隆作為輻輳,在歷史軌跡上,往往在短短數年間,人口暴增現象,而臺灣某些內陸區域,人口是相對穩定;相較之下,基隆人口的消長,有時非自然生育與死亡關係,而是移入與移出的大幅變動所致,如 1895、1945、1949 等歷史接點的轉折。
在論文「基隆漢詩的「在地言說」:以《詩報》為探討對象 柯喬文」上如此說著。
基隆區域的特殊性,具有海洋的「移動」(mobility)性格,來去之間,「流動」(flow)頻繁。
「流動」,做為基隆的特徵,是因基隆作為輻輳,在歷史軌跡上,往往在短短數年間,人口暴增現象,而臺灣某些內陸區域,人口是相對穩定;相較之下,基隆人口的消長,有時非自然生育與死亡關係,而是移入與移出的大幅變動所致,如 1895、1945、1949 等歷史接點的轉折。
在論文「基隆漢詩的「在地言說」:以《詩報》為探討對象 柯喬文」上如此說著。
碧砂漁港旁的山嶺,過去因山上有人放養牛隻,故名牛稠嶺。
現在可由新豐街開車上山嶺,嶺上曾有果園,自民國69年起陸續建造完成太平洋社區、國泰花園新城、海洋芳庭等公寓住宅。
而位於八斗國中後山的牛稠嶺砲臺,1904年12月動工,前清貢生莊錫茲曾參與建築,次年5月竣工。
圓窗嶺在今培德工家和美上美電子公司所位於的山嶺。
此山嶺當地人稱為圓仔湯嶺,附會一段神仙老翁賣湯圓的民間傳說,後來被雅化為圓窗嶺。
在<基隆竹枝詞>中有:「員窗嶺上古傳揚,摶土仙家賣粿湯,顧客三文爭一飽,欺盲都是乏天良。」可以佐證這一傳說。
見昭和十六(民國 30.1941)年 2 月《詩報》第 241 號,頁 21。
佛祖嶺,臺灣基隆市地名,主要在安樂區干城里一帶,1988年之前為安樂區、七堵區的交界山嶺。
當地有一建於1876年的古剎~慈雲寺,祀觀音佛祖,俗稱「佛祖廟」,故該山坡一帶稱『佛祖嶺』。
清代台灣巡撫劉銘傳治理時首建縱貫鐵路,即經由佛祖嶺,轉入獅球嶺隧道。
「獅球嶺」一名,是因為過去此山形狀像獅子,而此山下原本有一個圓弧狀山頂的小丘,看起來就像是一隻獅子玩球,因此得名(不過因住宅與高速公路相繼開發,此景已不復存)。舊時是通往台北的屏障,有古道通往山下基隆河邊的渡船口~港口。
其上有獅球嶺砲台為清軍所建,與基隆市其他砲台共同發揮防禦功用,在中法戰爭中,唯一沒有被法軍攻下的就是獅球嶺砲台。獅球嶺砲台位於基隆港南方,是港區最內陸、地勢最高的砲台,標高150公尺,亦是基隆港的最後攻防線。
據考是劉銘傳聘英國工程師所建造,其中最重要的砲座呈現半圓形,砲口朝向基隆港區,因地處內陸,因此這裡的砲台屬於小型砲台。此處雖小,但建築卻也精緻堅實,這裡的城牆也較其他砲台為厚,幾可抵抗敵軍砲彈,尤其是指揮所內的石壁,厚度幾乎達到一公尺,因此在歷經一百多年的時間仍無太大損毀。獅球嶺的大砲現已不知去向,只留下砲盤供人想像。
此處可俯瞰整個基隆市區,遠方的海景亦可盡入眼底,最遠時還可看見基隆嶼,能夠有效掌握整個基隆港情勢。因為它易守難攻,因此雖遭外強多次攻擊,卻始終能化險為夷;後來才在乙未戰爭中敗於日軍之手,為獅球嶺砲台的不敗之史畫下句點。
每當迎斗燈時,得意堂十組總是會在忠一路的旭川橋下,讓聚樂社一組先行通過,因為過了此橋就是進入福祿派,而這擦身而過不免…
反過來當迎斗燈隊伍來到忠四路,旭川河上的快速道路橋下時,聚樂社一組也會讓得意堂十組先行過橋,回到所屬地西皮派。
以下引用「基隆西皮與福祿之爭外傳-蚵殼港與田寮港之爭」,可以一窺當時鬥爭激烈情況
以前漳州人的習慣稱溪流為港,很有趣。
牛稠港一般可指稱二處,一就行政區劃而言,指清代、日治初的牛稠港庄;一就港灣地形而言,牛稠港溪源於外木山地區澗水匯集,自坑仔內(現通仁街)流經球仔山下,由塗窟仔出海,入海附近形成一天然灣澳,即牛稠港。
民國三年開闢乾船塢,於五年完工,民國二十一年開始疏築牛稠港運河,連接十一號碼頭,二十三年完工啟用,為油類、煤炭、麵粉、工場用器材之專用碼頭,為一向北延伸的內港。
蚵殼港在清末設庄隸基隆堡,發源於大竿林與內木山溪合流,貫穿蚵殼港庄,至下游漫流一與石山溪合流,一流出罾仔寮(現在的安一路,向現在的火車站邊,小艇碼頭出海),地名由來係因出海口一帶,收集蚵殼燒灰供建材用途,俗稱火窯仔,因而得名。
在石山溪合流處一片泥灘,叢生俗謂水筆仔的紅樹林,是一種胎生的稀有植物,拇指大的潮蟹,海蟑螂肆意生息爬行,白鷺鷥亦棲息其間,憑添一番悠閒景象。
1899年起整建蚵殼港河,將河道改由沿現在成功二路、成功一路環流公園街西方,在水輕硿與石硬港河合流,經旭川河入海,將挖出廢土填埋低濕地。不久重砲兵營的擴建,海南製粉工廠的興建,旭川運河的建築,大片的紅樹林逐漸縮小生活圈,至民國三十年日軍埋設輸油管,從此經過即完全消失。
蚵殼港現改稱西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