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肥料株式會社
在田寮河尾端南畔之空間地域,深入月眉山麓,原隸屬田寮町之一部,日治時代因緊鄰礦場,所以無人居住,就成為1920年臺灣肥料株式會社的建廠基地。而田寮河運河於1929年(昭和四年)、1931年(昭和六年)延築,其目的就是為此。日人在「農業臺灣」口號之下,竭力提倡使用肥料,以補地力之不足,故台灣民眾已養成用化肥取代人畜排泄物之堆肥方式。 Continue reading “(番外):全台No:1臺灣肥料株式會社”
關於基隆地方文史,你知道了、踏查過了,就會永遠忘不,這樣故鄉的故事就得以流傳…
臺灣肥料株式會社
在田寮河尾端南畔之空間地域,深入月眉山麓,原隸屬田寮町之一部,日治時代因緊鄰礦場,所以無人居住,就成為1920年臺灣肥料株式會社的建廠基地。而田寮河運河於1929年(昭和四年)、1931年(昭和六年)延築,其目的就是為此。日人在「農業臺灣」口號之下,竭力提倡使用肥料,以補地力之不足,故台灣民眾已養成用化肥取代人畜排泄物之堆肥方式。 Continue reading “(番外):全台No:1臺灣肥料株式會社”
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前世與今生
緣起
北部火力發電廠舊稱北部火力發電所(簡稱北火電廠,台電同仁暱稱八斗子電廠),為日治時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電力公司前身)於昭和十二年(民國二十六 年)開始建造,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落成,總發電量為三萬五千仟瓦。政府遷台後,於民國四十二年擴建廠房,四十四年完成新廠建設,發電量增加四萬仟 瓦。電廠經多年營運,於七十二年除役,基隆市政府向台電租用北火電廠廠址後,於八十二年撥交教育部供興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簡稱海科館)使用,海科館籌 備處於是展開利用北火電廠整建為博物館之可行性評估,並致力推動此一以人與自然共生、人與歷史接軌、科技與人文融合的艱鉅使命。 Continue reading “(番外):榮獲5個全台No:1~北部火力發電所”
那一年剛考上高中的黑熊隨著父親到基隆去採購制服,跟著父親東繞西轉就經過這裡,當時看見滿街「紅袖招」,心裡是蠻訝異,只能害羞的緊緊跟在父親腳後,也不曉得父親要帶我去哪裡採購,大概是隨意逛,看到就買。
那時對基隆市區不熟,沒有概念,偶然的波心激起,就深深藏在心裡,年老之際有空就品味陣陣漣漪囉^^
有時晚上在基隆補習完之後,搭火車返家的路上看到這一段粉紅夜燈,心裡是充滿好奇與神秘的妄想。
及長之後見多識廣,對於這弱勢同胞有較深的感嘆。紅燈戶的問題由來已久,囿於莫名八股不敢面對問題,始終遮遮掩掩,終不敵人性。
基隆有一句俗語「烏貓白肚、田仔尾二仔伍」,烏貓白肚指風塵女子;田仔尾今愛四路「草店尾巷」,日治時期是風化區,意指在愛四路消費只要兩毛五,是臺灣人出沒的地區,環境品質上比日本人玩樂場所在仁一路的「遊廓」差很多。戰後則移至這偏僻的角落,但長期以來,基隆各方面的不進步,某方面也跟市民長期違法亂紀,上下交相賊所致,這要怎麼說呢?

公民社會,要不斷累積共識,要參與付出,共同面對問題的。
這種釣法以前在大沙灣、八斗子也曾流行過,竹筏就地放在沙灘上。
一般是老人家、專釣較深海域的高經濟魚類例如赤鯮、紅魽
所以當地人稱為赤鯮船
***
「釣艚仔」古漁法消失60年 蘇澳要找回
這些是近年來較知名的在地刊物,值得記錄。(也有一些新成立的社團值得關注)
但時至今日,其編輯群要注意,文章水平,觀點可以不同,但該考證文章某些資訊的可信度,不能讓錯誤資訊再流傳下去,畢竟這些刊物在未來也是文史的一部份。
個人樂見愈來愈多新生力軍的出現,這是一股新的文化活水,構成基隆新的文化面貌,真好^^
***
〈台北都會〉關懷基隆 在地刊物寫故事拋議題
此路的開通,功臣應是~熊金來先生(不知是否有誤?)
原因我猜是在其旁的舊路通往上方涼亭不堪使用,加上研習太極拳者眾多、又以老人居多,故有此需求,這也符合傳統鋪橋造路的概念,實是功德一件。
此路開通應是近20幾年的事,查查舊報紙應該有蛛絲馬跡。
回程在新路涼亭旁看到「熊門武術」,在網路查詢之後,或許熊金來先生與此有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