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是近年來較知名的在地刊物,值得記錄。(也有一些新成立的社團值得關注)
但時至今日,其編輯群要注意,文章水平,觀點可以不同,但該考證文章某些資訊的可信度,不能讓錯誤資訊再流傳下去,畢竟這些刊物在未來也是文史的一部份。
個人樂見愈來愈多新生力軍的出現,這是一股新的文化活水,構成基隆新的文化面貌,真好^^
***
〈台北都會〉關懷基隆 在地刊物寫故事拋議題
2017-05-16記者俞肇福/專題報導/自由時報
基隆曾是世界排名前十大的港口,百業興盛,曾幾何時,基隆沒落;近兩年,陸續出現以關懷基隆在地人事物為出發點的刊物,為雨港基隆注入一股文化細流。
東北風 記錄八斗子人事物
以八斗子漁村人事物做為報導重心的《東北風》雜誌,每期約六、七萬字與圖片,創辦人許焜山看到八斗子漁村隨著現代化腳步快速變遷,耆老凋零、漁船拍賣拆解,老東西一件件消失,基於想記錄漁村故事而創辦刊物,訪問老船長、縫補漁網的婦人、柑仔店,拼湊出漁村的過往與早年辛苦歲月。
每期一千本的《東北風》雜誌只送不賣,每半年出刊,聽到有人要看自己的雜誌,許焜山開心不已,希望更多八斗子的故事被人知曉。
走讀暖暖 致力報導公眾議題
《走讀暖暖》延續停刊的社區報《暖暖代誌》薪火,去年九月復刊,編輯成員以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理監事為主,報導角度鎖定暖暖在地的公眾議題,首期報導暖暖翠湖、第二期報導暖暖水源地將被水公司開發興建物料倉庫,因《走讀暖暖》報導,引起在地人與媒體關注,水公司回應民意並讓步,將砍伐的樹木種回去。
雞籠霧雨 年輕人挖掘家鄉事
《雞籠霧雨》是幾個基隆年輕人,偶然機緣聚在一起,決定利用創辦刊物發掘這座自己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小編陳薇仲說,幾乎和所有基隆青年一樣,大家被迫離開基隆,如今他們開始將目光拉回家鄉,仔細凝視這座充滿歷史刻痕的老城,「希望發掘每一個藏著動人故事的角落」。
《雞籠霧雨》從首期報導西二、西三碼頭拆遷問題,到沒落的八斗子漁村、碼頭工人的故事,以及尚未出刊的通勤族故事。陳薇仲說,這些故事不但獲得在地人熱烈回響,在外地也有不錯的反應,第三期嘗試開始收費,希望讓《雞籠霧雨》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