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7 月

2017

33:本市No.1私人興學-石坂莊作

33:本市No.1私人興學-石坂莊作

 

石坂莊作(1870-1940) 號圖南,明治3年(1870)出生於日本群馬縣吾妻郡原町,為基層公務員石坂太源次之長子。1885年畢業於原町小學校高等科,精讀漢學多年; 於1889年在母校任教職,1890年底入伍從軍(為工兵軍曹),參與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7月凱旋故里,因戰功受勳八等,並回校復職。 Continue reading “33:本市No.1私人興學-石坂莊作”

37:本市No.1榮獲全台「三元及第」的詩人-陳祖舜

37:本市No.1榮獲全台「三元及第」的詩人-陳祖舜

陳祖舜先生,出身基隆商業專修學校,光復隔年畢業,便在基隆港務局任職,民國40年代加入大同吟社,曾與羅慶雲、胡雲鶴、劉宗、林耀西、等人發起組織燈謎學會,於民國五十二年,正式成立「基隆市謎學研究會」。 Continue reading “37:本市No.1榮獲全台「三元及第」的詩人-陳祖舜”

36:本市No.1長期編撰志書的民俗學者-洪連成

36:本市No.1長期編撰志書的民俗學者-洪連成

洪連成

大 正十年生,世居基隆,曾任台灣新聞社記者,主跑日治時期總督府的財經新聞,奠定日後纂修志書文獻史料之基礎;又曾任職安樂區、仁愛區公所,至 1987 年屈齡退休,長達四十年公務生涯,盡心盡力為地方服務,贏得市民的讚譽與敬仰,其一生著作頗豐,多次參與基隆市志文獻編纂,基隆之豐富文史資料之完備,其 人功不可沒,有「雨港歷史的活字典」之稱。2003 年春辭世,實為地方文史界之遺憾。 Continue reading “36:本市No.1長期編撰志書的民俗學者-洪連成”

52:本市No.1漁村村誌-《八斗子耆老訪談錄》及《八斗子地方史話

52:本市No.1漁村村誌-《八斗子耆老訪談錄》及《八斗子地方史話

《八斗子耆老訪談錄》是由陳世一、張雯玲訪談記錄,財團法人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於1998年出版。

《八斗子地方史話》作者陳世一,財團法人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於1999年出版。

以八斗子漁村為主題出版誌書,是一大嘗試與創新,也是本市唯一。

51:本市No.1「228紀念碑」-中正公園「228和平紀念碑」

51:本市No.1「228紀念碑」-中正公園「228和平紀念碑」

基隆市228紀念碑

根 據〈基隆大事紀〉記載;本市二二八紀念碑於1995年9月30日,在中正公園海門天險前廣場,興建「二二八紀念碑」,造型有如「西洋蠟燭」,由官方耗資近 三百萬元,於次年二月完工。設計者孫與利指出,就此碑體的對稱而圓融的形狀而言,其抽象的意義重點在於對未來社會和諧的積極期望,而在撫平過去傷痛的意義 上重於過去事件的回憶。 Continue reading “51:本市No.1「228紀念碑」-中正公園「228和平紀念碑」”

53:本市No.1里誌-《文安里里誌》

53:本市No.1里誌-《文安里里誌》

仁愛區文安里里長李進隆結合里內耆老,出版文安里誌;這也是基隆市第一本里誌。

水 輕硿仔是文安社區的舊地名,位於石硬港(南榮河)與蚵殼港(西定河)交流處河畔,背倚獅球嶺,前臨少將腳,精一路北側,約200公尺即是遠近馳名的廟口商 圈。古昔水輕硿仔是一商業極為活絡的地方,石硬港水域寬廣,大型駁船常駐碼頭,碼頭運送業務蓬勃,煤炭、木材、麵粉材料等是當時的主要貨源。 Continue reading “53:本市No.1里誌-《文安里里誌》”

39:本市No.1鑽研「基隆郵政歷史」的專家-蔡英清

39:本市No.1鑽研「基隆郵政歷史」的專家-蔡英清

蔡英清,日治時期進入省立基隆中學就讀,所以他的日文十分流利。後來他致力於集郵,四處收集各國郵票,由於生肖屬猴,所以和猴有關的郵票也成為他收集的重點。其母親擔任過光復後的基隆市的參議員,家境良好。 Continue reading “39:本市No.1鑽研「基隆郵政歷史」的專家-蔡英清”

40:本市No.1鄉土小說家-王拓

40:本市No.1鄉土小說家-王拓

王拓,本名王紘久,1944年生於基隆市郊八斗子漁村,自小由母親撫養長大。臺灣省立基隆高級中學畢業後,考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之後於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王拓一路都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學業,甚至曾經擔任煤炭工人與漁夫。 Continue reading “40:本市No.1鄉土小說家-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