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雄
黑輪伯仔
葉俊麟
蔡天培
蔡天培
賣魚、負米、買賣砂金、出役於軍政廳(1895)、基隆副堡長(1896)、基隆辨務署參事(1896)、授佩紳章(1898)、臺北廳參事(1909)。
義行:
1899年,日政府調查慶安宮所有牛稠港土地時,管理人王六轉竟勾結日人,私自變賣廟產引起公憤,為街紳蔡天培所阻。
參考資料:賣買金砂發財 台北廳參事 蔡天培
羅欽
陳青松
陳青松
1951年1月生於基隆,筆名:勁、勁夫、茂堂,淡江大學畢業,台大商研所結業,經營益世書局。與其祖父陳其寅,父親陳德潛,三代皆投入基隆文史研究推廣與傳承。受其祖父影響,長期致力基隆之文史研究,成立茂堂文史工作室,為基隆市古蹟評鑑委員,任職基隆圖書館理監事八年,「文風雜誌.基隆采風」特約撰稿,基隆市志編纂委員,基隆市文化基金會董事。
創作文類包括散文與傳記。其以書局經營為業,筆下所載亦關注於出版與圖書相關文化產業之整理,為基隆市一地編撰采風錄,考察相關圖書館發展與藝文沿革,為地方文史留下相關紀錄。此外,以自身生活為題材,寓生活感觸、親子教育於文中,其祖父陳其寅言青松之文乃「良知之自察,不僅為學之有見地已也」。傳記則考察地方耆老行跡,追尋將遭湮滅之人物風采。
曾當選基隆市社會優秀青年、基隆市優良商人,曾獲國史館出版文獻書刊獎。
杜披雲
杜披雲﹙1931—﹚
基隆八斗子,一個傳統的漁村。不知多少年了,從海上漂來的無名屍骨,被收留在路旁的一座小廟,久而久之,變成供人祭拜的「八斗公」,保佑漁民度過無數艱苦的日子。冬天的海邊,淒風苦雨,很少人來這裡上香。他是一個老廟公,這個「阿公仔」名字叫杜披雲,在眾人眼中,一個平凡的「老伙仔」。
日治時代,他學過一點漢文,唸了「公學校」(小學)。終戰後,他唸了一年的水產職業學校(日語教學),也就輟學了。然後,他跟著家人捕魚,在故鄉結婚生子。四十歲時,他去當商船船員,跑過三十幾個國家。六十歲時退休了。有人請他幫忙看廟。這樣的一生,或許就是討海人的宿命了。
但是,這個年老的討海人,卻做了一件讓人意外的事。他交出總共三十多萬字的《風雨海上人》﹙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0年7月﹚的長篇小說。從小到大,他聽很多長輩說過大海的傳奇、八斗子的往昔。那些故事,從清朝乾隆年間,一直說到日治時代。然後,他的親身經歷接了上去,構成一段大海和故鄉的歷史,深深印在腦中。這部小說,以日治時代到台灣終戰後為背景,描述八斗子一群討海人的故事。杜披雲把聽長輩講的和自己經歷的種種,集合在幾位小說人物的性格和遭遇上,構成一部歷史、鄉土和浪漫的作品。
杜披雲曾親眼看到的景象,例如在海裡挽石花的海女,在海上鏢丁挽(追捕旗魚)的漁船,狂風巨浪的海難,以至於日治時代末年美軍轟炸台灣,群機從海平面突然出現的場面,一一化為小說情節,那是作家無法憑空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