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添壽(1903─1979)
張添壽,字鶴年,號香翰,亦署季眉,世居基隆市。日據時期,曾師事李燦煌,鑽研詩詞古文,尤其擅長擊缽吟,為大同吟社創始人之一。
詩作豐富而且飄逸,陳其寅社長稱譽張鶴年與周植夫,可並稱為基隆的詩仙;另又專精書法,基隆本地許多寺廟楹聯,都能見到他的手筆。台灣光復之後,嗣入「瀛社」,任總幹事及副社長多年,曾任「基隆市詩人聯合會」會長,著有《藹廬吟草》。
作品︰
〈遊基隆大沙灣〉
張添壽(1903─1979)
張添壽,字鶴年,號香翰,亦署季眉,世居基隆市。日據時期,曾師事李燦煌,鑽研詩詞古文,尤其擅長擊缽吟,為大同吟社創始人之一。
詩作豐富而且飄逸,陳其寅社長稱譽張鶴年與周植夫,可並稱為基隆的詩仙;另又專精書法,基隆本地許多寺廟楹聯,都能見到他的手筆。台灣光復之後,嗣入「瀛社」,任總幹事及副社長多年,曾任「基隆市詩人聯合會」會長,著有《藹廬吟草》。
作品︰
〈遊基隆大沙灣〉
黃景岳(1901-1945)
字種人,福建上杭人,年少時便很有才氣。民國初年,閩西不靖,隨父盛富來臺,住在基隆後井里一帶,住處名叫「萍居」,以占卜、養豬為業。個性磊落,極有骨氣,詩作大多慷慨激昂,感情充沛。目擊時事日非,自傷不能報國,常飲酒大醉,慷慨悲歌,繼以痛哭,是一個有真性情的詩人。曾加入「大同吟社」。
蘆溝橋事變後,日人忌在臺華僑,攏絡他擔任所謂「新民公會」總幹事,他便藉此聯絡當時在台灣的華僑,伺機有為。後來日軍搜查,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夏天入獄,妻丘氏為奔走營救,無人敢伸出援手。日本投降前,死在獄中,臨死時血肉糢糊,骨瘦如柴,年四十四歲。民國三十八年,行政院頒「忠義成仁」表彰他的志節,配祀基隆忠烈祠。著有《萍居集》。
陳讚珍(1887─1958)
字仲璞,福建惠安人,是基隆早期的商場名人,也是一名詩人。十五歲左右來台,投身商場。九一八事變後,他曾歇業返回故鄉,後來時局較穩後,才帶領眷屬圈居基隆,開設陳泉泰行。
陳讚珍先生平日喜歡吟詠,和陳其寅先生結為摯交,經常彼此切磋。著有作品《敝帚室集》,平日詩作很能夠反映時事、抒發個人感情,憂國憂民,對民生疾苦,有深刻體會。
作品︰
李碩卿(1882~1944)原名燦煌,字碩卿,又字石鯨,號秋鱗,晚號退嬰,又號樸亭。
生於清光緒八年八月八日,祖先世代務農,由福建永定遷台後,原居住在樹林鎮。博聞強記,富民族思想。曾擔任板橋林家私家教師,以及《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主筆,為瀛社社員;嗣受礦業巨擘顏雲年禮聘他擔任記室及基隆街長許梓桑之聘,赴基隆設「保粹書房」以授生徒,時往來瑞芳、三貂授課。又設立「月曜吟社」,鼓吹風雅,教導學生詩文。此外,亦曾指導「小鳴吟社」及瑞芳九份地區的「奎山吟社」。
卒於民國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年六十三。
基隆地區著名詩人如李建興、張鶴年等,皆出身於其門下,影響深遠。子春霖,亦長於詩文。1964年,李建興等輯其遺作成《李碩卿先生紀念集》。著有《東臺吟草》,內記其東遊事跡,計收遊歷花蓮詩歌24題,46首,以七言絕句為主,間有五言律詩、絕句等。
基隆地方研究資料
在網路找到一筆基隆老前輩蔡慶濤先生所編撰的基隆鄉土史~「基隆地方研究資料」,被收入在伊能嘉矩文庫微卷編號T0021,捲號6-4(手稿及抄寫部分﹝四﹞),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台灣研究資料」的手稿,入館日期是昭和四年三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