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有名的「鐵道街」,1981年改為龍安街,從精一路與龍安街口右轉進去,這段百餘公尺的龍安街,除了幾戶是良家之外,整排街都是私娼寮(包含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小吃店等)。原是緊鄰鐵道旁營業,死傷情事,時有所聞,險象環生,民國68年鐵路局,為減少車禍發生,特以圍牆區隔。
「鐵道街」顧名思義就知道與「鐵道」有關,基隆的「鐵道街」台語為「鐵枝路街」,是延著台鐵軌道「鐵枝路」平行方向的一條狹小街道,日治時期屬後井仔,1917年以基隆為起點的宜蘭線鐵路興建,經後井仔,跨水輕硿鐵橋至屯營前,後市區改正,此路線併靠縱貫線而遷移,戰後當時有部分鐵路局員工沿鐵路邊緣興建宿舍,因以命名為鐵道街。
基隆有一句俗語「烏貓白肚、田仔尾二仔伍」,烏貓白肚指風塵女子;田仔尾今愛四路「草店尾巷」,日治時期是風化區,意指在愛四路消費只要兩毛五,是臺灣人出沒的地區,環境品質上比日本人玩樂場所「遊廓」差很多。
此風化區為何自成一區呢?1930年代就已存在私娼寮,民國36年此路只有3家查某間,後來增加到十幾間,最盛時曾有30多間。以前公私娼夾雜,但廢除公娼之後,都淪為私娼。目前營業還有20多間,且全天候營業,賣淫女子約有數十人,部分在北、基間流竄。
基隆以前在港區、礦業興盛時,各國船員、碼頭工人、煤礦工人絡繹不絕,成為「鐵路街」主要客源,盛極一時,加上位置偏僻,才造成此街的興盛吧!
想起當年我剛升高中,父親帶著我去基隆買制服和皮鞋,繞來繞去就跟著父親走進這條街,當時真是開了眼界,幸好緊跟著父親。後來去基隆補習時,在回家的夜班火車上,看到這一整排的粉紅色燈光,心中是有著好奇與訝異的,一個奇特的小世界。
城市的角落存有底層社會生活的縮影,也算是值得研究與探索的一條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