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踏查主要是以台五線旁為主,相對於下圖為鐵路幹線的北邊。今昔對照一些眷舍都已消失…
當年在此宿舍區與火車站常會看到「八堵老大與喜多郎」
這兩位快樂同胞生活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每天忙著數火車度日…
相對於苦悶的高中生而言,他們帶給我們生活上的驚喜
此次踏查主要是以台五線旁為主,相對於下圖為鐵路幹線的北邊。今昔對照一些眷舍都已消失…
當年在此宿舍區與火車站常會看到「八堵老大與喜多郎」
這兩位快樂同胞生活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每天忙著數火車度日…
相對於苦悶的高中生而言,他們帶給我們生活上的驚喜
這篇踏查大抵以地下道出入口往基隆方向為主要範圍,在「頂宿舍」、「下宿舍」之間再穿插一新聚落,特別將此區分割,據云此區住戶是以隨國軍來台轉服鐵道役的老兵為主,生活方式與「頂宿舍」的客家風情,「下宿舍」的閩南風俗稍有不同。但此說還要在詳細考證,另外這裡的房舍明顯比「頂宿舍」的集體性,更顯得無章法。
八中社區土地產權分屬於鐵路局、市政府、台灣農工公司、中台煤礦。市府已委託顧問公司進行區段徵收的可行性評估,希望將雜亂無章的八中社區改頭換面。顧問公司評估,八中社區位在基隆河畔,是暖暖入口門戶,未來強化交通轉運機能,重塑地區門戶意象,可打造成為水岸住宅。
據說有規劃兩條12米道路,但環視、走遍整個社區,真不曉得是如何規畫?還是要看實際都市計劃圖吧!
↑未來八中社區的願景 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
在中山高八堵交流道旁的空軍油庫軍營至尚仁國小地區,是當時中台煤礦的礦坑區,稱為「炭寮」,又稱「上腳寮」,此礦為基隆顏家所有,曾是台灣煤礦產量規模第4大的礦場。中台煤礦於昭和17(1942)在此開設石黎坑,也曾舖設運炭的輕便車路到八堵車站,就是現今的八德橋(早期為木橋),橋附近為炭寮工人或較早移居而來的福佬人所居住,戰後稱為「下宿舍」。
今天就是來「下宿舍」走走看看…
相對於「頂宿舍」,這裡屋舍格局方位較無章法,建材也呈現多樣,紅磚瓦厝較多。且整區沒看到土地公祠,呼應了此區是新移民聚集地的特性。只見在八德路旁的尚仁橋頭附近,蓋有一「石黎坑土地公」…
…「石黎坑土地公」,石刻小神尊奉祀於劉銘傳隧道南口。1944年,日軍徵收該地區土地建軍用油料庫,該尊土地公便跟隨居民林朝勇等遷出。先安置於今「八德社區」即七堵區八德里的八德路旁。1961年,因開闢「麥帥公路」,再度與當地的土地公石碑同時遷建於基隆河邊現址。這尊約八寸高的石刻土地公小神尊,如今已成為本區僅存國寶級的「老土地爺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