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高八堵交流道旁的空軍油庫軍營至尚仁國小地區,是當時中台煤礦的礦坑區,稱為「炭寮」,又稱「上腳寮」,此礦為基隆顏家所有,曾是台灣煤礦產量規模第4大的礦場。中台煤礦於昭和17(1942)在此開設石黎坑,也曾舖設運炭的輕便車路到八堵車站,就是現今的八德橋(早期為木橋),橋附近為炭寮工人或較早移居而來的福佬人所居住,戰後稱為「下宿舍」。
今天就是來「下宿舍」走走看看…
相對於「頂宿舍」,這裡屋舍格局方位較無章法,建材也呈現多樣,紅磚瓦厝較多。且整區沒看到土地公祠,呼應了此區是新移民聚集地的特性。只見在八德路旁的尚仁橋頭附近,蓋有一「石黎坑土地公」…
…「石黎坑土地公」,石刻小神尊奉祀於劉銘傳隧道南口。1944年,日軍徵收該地區土地建軍用油料庫,該尊土地公便跟隨居民林朝勇等遷出。先安置於今「八德社區」即七堵區八德里的八德路旁。1961年,因開闢「麥帥公路」,再度與當地的土地公石碑同時遷建於基隆河邊現址。這尊約八寸高的石刻土地公小神尊,如今已成為本區僅存國寶級的「老土地爺爺」矣。
↑根據這一篇「八堵國民小學作品名稱: 八中里的居民住的安全嗎﹖ 84.06」,以說明八中社區大部分的屋舍構造
↑大自然社區旁眺望火車站,昔日的第三月台以不見蹤影
↑昔日的客家房舍,改建為大社區
↑頗有綠意的廢棄工寮
↑疑似運煤鐵軌吊橋
↑到處可見自成一格的房舍
↑頗具古意的閩南式房舍,相對於「頂宿舍」,這裡閩南式房舍較多
↑八德橋頭,不遠處即是火車站。此橋前身是「吊橋」
橋頭另一端聚落是吊橋頭
日治時代該橋為一吊橋,聚落分布於橋頭而得名。日治時安樂區鶯歌里港口附近所產煤礦均經此運至八堵火車站
↑到處可見工寮格局的房舍
↑疑似礦場遺跡
↑八德橋頭眺望大自然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