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魴頂瀑布今昔兼探查雙龍橋

魴頂瀑布位於台灣基隆市,昔日與雞山驟雨、獅嶺匝雲、鱟魚凝煙、仙洞聽濤、社寮曉日、海門澄清、杙峰聳翠合稱為「基隆八景」。

在1654年荷蘭繪製的「大台北古地圖」,可發現於基隆所在位置的右上方,有一條兩岸有美麗樹林的溪流通往獅球嶺、八堵、暖暖,那就是早期的石硬港小溪。

在1884年法軍郎基少校也曾率隊來到稱為「南尼卡瀑布區」(Nai-nin Ka )的魴頂瀑布

請參考
( Cramoisy山谷與Nai-nin Ka瀑布的位置可參考清法戰爭時的法軍地圖。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Gallery/Map_Pages/Locality_Maps/Garnot_around_Kelung.html )

魴頂瀑布為南榮河發源處,南榮河舊名石硬港。清代時,南榮河流域地廣人稀,附近居民大都以農耕為主。因常有水患,因此,在日據時代整治為運河,而用來夾峙河川兩岸的岩石非常堅硬,所以命名為「石硬港」。

石硬港小溪的水源,就在「蓬萊第一洞」的隧道口旁山丘,陡峻的山壁上。清末時,從現今南榮公墓入口,有兩道瀑布飛下,號稱「雌雄二瀑」,也稱「雙龍」,極為壯觀。日人稱為「瀧川瀑布」。在竹仔嶺隧道開通前, 當時的鐵道隊長就在一旁題有「雙龍」二字,由於隧道旁有瀑布的美麗景緻,讓竹仔嶺隧道成為縱貫線的鐵道名景之一,還被暱稱為「瀧の本隧」。
請參考 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search_meta.jsp?xml_id=0000545719&dofile=getImage.jsp?d=1269413510466&id=0001009421&filename=cca110001-hp-pb20139280111-t.jpg

從魴頂飛下的瀑布,高約三丈,許梓桑曾為其寫詩曰:

雙龍飛瀑落岩中   入耳泉聲玉韻通    任爾狂風吹不斷     銀河遠瀉上天空

也就是因為有這「雌雄二瀑」之說,對照現今環境,造成位置認定上的差異,不過目前這「二瀑」是很接近的,不到20公尺。

所謂魴頂即今日基隆市南榮公墓所在小山。在網路找到一段說法:基隆市政府民政局宗教禮俗課課長許炯堃認為,今日八堵隧道前的小瀑布即為過去瀧之本瀑布的所在地,也就是後來基隆八景之一的魴頂瀑布,但此一瀑布爲了行車安全的理由已設置防水牆圍住。
位置圖片請參考此處
http://www.yougoipay.com/kenny/w896/…2/IMN_7789.jpg

文史工作者李隆進則認為,魴頂瀑布原址應該在今日南榮公墓入口的小廟旁邊,但目前水源已因土地開發的緣故枯竭。

#1

不論根據何說,魴頂瀑布,都已不復舊日情景。

而從上文中,有提到「雙龍」字眼,友人亦提及在這附近有「雙龍橋」的存在,所以抽空前往一探

從地形,可以看出,這路段確有「橋」存在的可能性,至於叫什麼名字,需要再多的證據
而當年的橋,依據耆老的口述,及現場研判,很有可能被當作排水道,再加強承載能力,而以水泥包裹
#2

這是耆老稱之為「水磅硿」的地方,小時候都在此戲水抓蝦,隨著地基不斷的墊高,當年的拱橋也被包裹在現代水泥之下,而因拱橋下的水流呈現水面及水上不同方向的水流,更是令他們對鬼魅之說,揣測不安
不過,當年沒甚娛樂,這地方還是他們童年最常去的地方

#3

橋的另一頭,當地人稱為「水衝窟」,意思是水流強大,因為就在瀑布底

所以根據資料及現場研判,在今日南榮公墓入口的小廟旁邊,才是魴頂瀑布所在
而當年「瀧川瀑布」原貌
請參考 http://digimuse.nmth.gov.tw/Nmth_PubWeb/TSM/catagory-1.aspx?tid=1448&sk=&mode=0&PI=0&PP=6&inName=%E6%98%8E%E4%BF%A1%E7%89%87&Otid=59

就可以 體會 「雌雄二瀑」之意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