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七步道
今日偷得半日閒,與友人來到友蚋的七分寮,這是基隆與汐止的交界處,交界處可以眺望新山稜線與五指山國軍公墓,基隆市政府在此規劃了一處景觀相當優美的步道以及觀景平台,就是瑪七生態綠化景觀步道。
瑪七生態景觀步道完全採用生態工法,利用礦坑廢棄的枕木來做階梯,登上高處可眺望遠處的山谷,是一個了解基隆河向斜谷地質很好的觀察地點。
這是登山口,上有指標寫著爬到觀景台只要10分鐘不到
其實多年前我經由此地時根本都沒有此步道
不過今日探得此地,由不同角度觀看,更加瞭解這塊山區地形
枕木步道走起來讓人心情輕鬆雅致
到達第2觀景台,可以眺望對面的新山稜線
同樣的
多年前也曾從對岸山頭眺望此地山區,怎知世事變換,物換星移…
我想秋天來此,享受陣陣吹來的涼風…
在此發呆冥想
望著平台前這一個石英砂岩的露頭,是否像是紅蕃人頭?
在這塊廣大的山區,西班牙人曾探險過,平埔族人也曾在此駐足,留下「瑪陵坑」「阿班嶺」「友蚋」…等地名
或許這塊頭像,代表某種象徵
因為台灣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石像,有人把他當作是「印地安人」
卻忘了「凱達格蘭平埔族人」才是真正在此塊土地生存過
…
..
友人說:「很像淘氣阿丹」
你說呢?
這裡天氣晴朗的話還能看到台北市101大樓,今日雲層則是變化莫測,雲霧繚繞,另有一番風情。
下山之後,轉往對面爬友蚋山(又稱烏塗山)
指標寫著爬到觀景台約20分鐘,實際上我們走了30分鐘
步道主體為木板與木屑,蠻特殊的,偶有石階,沿途則設原木椅。
一路上看到不少的竹節蟲死亡,且已發霉,不知是什麼原因?
好不容易看到觀景台,步道修築到此,最後繞一小圈山頭,最高點有陽明山國家公園界樁023
眺望基隆方向,基隆嶼像是一個繫船的短木樁,僅僅將台灣這條船繫住
雞籠嶼的形狀,就像釘在海中的「杙」(音「吸」,是一種短木樁,釘著於地上,用以繫船或繫牛),所以陳夢林編纂的《諸羅縣志》(康熙56 年,1717)以及陳培桂纂輯的《淡水. 廳志》(同治8 年,1869)提到雞籠嶼時,有雞心嶼、雞籠杙、雞籠尖等不同的稱呼;而民間習慣上則稱「雞籠杙」,基隆八景中的「杙峰聳翠」就是以之美名,而基隆詩人許梓桑更作詩道:
萬人星羅繞杙峰
杙峰不與眾山同
孤高千仞凌消漢
一望蒼茫鎮海東
基隆嶼旁其實另有一小島,從外木山看過去就很明顯,民間亦稱之為「基隆吸」,有大吸、小吸,亦即基隆像一塊磁鐵,會把外地人吸引過來工作而使基隆更加繁榮
所以老一輩的基隆人常說:「唐山過臺灣,來到雞籠港,便被吸引住,不想回去。」
光緒元年(1875)「雞籠」改稱「基隆」(取基地昌隆之義),雞籠杙與雞籠嶼也隨著改為基隆杙與基隆嶼。
基隆民間有二則俚諺:「雞籠杙戴紗帽」、「雞籠山縖腰帶」
意思只要雞籠嶼上端有烏雲籠罩或雞籠山半腰有烏雲飄至,就表示天氣即將變壞,要下雨了;換句話說:雞籠嶼山上和雞籠山半山腰的層層烏雲,往往都是下雨的前兆。特別要強調:戴紗帽的「紗」(音sua1),在此要唸suann1,聲音才會響亮。
對照近日政局紛擾,期盼這塊土地的人民阿,心靈能平靜,齊心協力,人心不要隨著外界浮動
不然
單靠這個「杙」,船還是會翻的
最後
向曾經保衛這塊土地的國軍英靈們致敬
照例
我還是要蒙面的^^
還有
其實昨天我已經來探路過了,從安樂區、瑪東、瑪西、友蚋..,最後還淋雨騎摩托車回家
面對這幾天不穩定的天氣,讓我們唱歌吧!
這綠島像一隻船在月夜裡搖呀搖 姑娘喲 你已在我心海裡飄呀飄
讓我的歌聲隨那微風吹開了你的窗帘…
補充資料:
1.
瑪陵地名緣起,據安倍明義研究指出,認為與西班牙人之稱凱達格蘭平埔族之Kimari社有關。早昔西班牙人佔據雞籠時,循瑪陵坑溪開闢道路入臺北平原,作為永久盤據之計,西班牙人將瑪陵坑溪稱(kimazon),山丘環繞,層巒重疊,集山區諸澗水南流入基隆河,使全里為一明顯的坑谷地形。包括面桶寮,西勢面桶寮,東勢上股又稱大牛稠,東勢中股又稱鬼仔坑或內掘,東勢下股,內寮,興寮,西勢內寮俗稱阿班嶺,火炭坑、港口、中埔與新竹坑等皆為山地遼闊。
2.
友蚋,係由友蚋社平埔族語音直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