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神社
基隆神社就是今日的忠烈祠
我一直不知這裡的典故,黑熊爸也從未告訴過我這裡的故事
總覺得這塊土地的居民對待周遭的事物有點冷漠與無知,包括我在內
不重視歷史也不重視傳承與教訓,或許該遺忘的就讓它忘了吧,這樣人生會比較快樂
前幾天與雞籠文史協進會的人談及,也憂心人才的斷層,隨著老一輩的凋零,年輕人的不見蹤影…
快40的我是別人眼中的小孩,因為對於基隆的歷史典故,我宛如初生嬰兒般單純
不瞭解就不會產生感情,遑論疼惜或保護…
我幾年前的跨入賞鳥行列,演變至今架構「自然攝影中心」網站許下願景,去年年底的感慨 ,使我今年開始一直流連於人文版,我想~跨出關心與探索的第一步,才會對故鄉雞籠產生更大的能量與感動
年少及高中時期皆是由這裡上中正公園的,那時看到這長階梯,心就涼一半,因為會軟腳。今日由於已做好功課,是抱著一股懷舊的心情,想念年少的我也遙念當年的時空
基隆神社的鳥居有3個,神社分成3層,第一層忠孝亭位置,第二層主殿,第三層拜殿。首先從今信二路的消防隊看過去,今天的門面改建於民國58年10月
對照一下當年的門面鳥居,這應是初期的模樣,所以階梯分成二進式,先經第一層忠孝亭,再經第2個鳥居,上到第二層主殿。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p-f1399-i.jpg
這是另一角度,可見到門面的鳥居及第二層上的第2個鳥居,工事還在進行中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49890051-i.jpg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3886p021-i.jpg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4990p082-i.jpg
1931年最後一次改建之後,就跟現況差不多,其旁有一斜坡方便老弱婦孺登上神社,至今猶在
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曾在鳥居上方加上黨徽,也算是一種創意吧!一個建築物留下二個政權的痕跡。(資料來源:再現風華~基隆市老照片 p114 – 115 蔡英清先生提供)
小弟為何會軟腳,我想,看一下當年的陣仗,就可以知道了吧!
當年各級學生每個月初一、十五必須至神社參拜,畢業時也要至神社報告學業已順利完成。在這張日新國民學校(今中正國小前身)第19屆(1944)畢業生至基隆神社「修了報告」,參拜完之後在階梯上合影留念的照片,就可說明為何會軟腳。(資料來源:再現風華~基隆市老照片p119蔡葉晉彰先生提供)
這張照片的背後可以看到第二層即第2個的鳥居,加農炮所在位置就是忠孝亭。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49710561-i.jpg
日治時期基隆神社第一層左側(今中正公園忠孝亭前)安置了一座加農砲,此一加農砲乃1905年日俄戰爭之際,日軍在旅順俄軍要塞所擄獲的戰利品之一,初與所有戰利品均送至東京陸軍戰蹟館陳列,1936年基隆神社升格為縣社,僑居基隆日籍人士輾轉申請,作為基隆神社升格之紀念,後由日本陸軍省同意撥贈加農砲作為紀念品。1972年加農砲由市府贈與三軍大學戰爭學院作為研究兵器之用。圖為1964年遊客與該砲合影留念,背景為基隆神社。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_id=0005757809
這是當年修繕後基隆神社神殿以及拜殿等建築物的外貌,主殿是位在第2層,拜殿是位在第三層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_id=0005757666
這是另一角度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90830017-i.jpg
這裡是未修繕前的樣子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p-f1484-i.jpg
好~~看完門面及當年的鳥居,我們瞭解一下神社的典故
在《基隆神社誌》裡記載,當初日人之所以提倡建立神社,乃因當時基隆一個神社都沒有,這些民間私立的神棚或在遊廓裏的稻荷神社,是無法被所謂官紳階級所認同。這也是日後基隆神社的前身——金刀比羅神社出現的主因。
1910年7月基隆官民向總督府申請金刀比羅神社,以奉祀自日本讚州金刀比羅宮分靈的海神(為一殖產航海守護神);翌年2月獲得認可,隨即整理用地、開鑿社道、營造神殿,12月竣工。1912年3月並舉行大物主命、崇德天皇一座之鎮座儀式,接著興建拜殿,至1913年11月完工。同年12月基隆官民申請將神社名改稱為基隆神社,合祀天照大神以及自臺灣神社分靈的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造化三神及能久親王),1914年4月獲總督府同意,惟6月下旬,一場大暴風雨,使拜殿傾毀、神殿破損。因此著手修復神殿、重建拜殿、新蓋手水舍與神職宅舍、以及改築社道,11月7日舉行合祀鎮座儀式,並更名為「基隆神社」。每年例行祭典日期為6月3日,是日為能久親王1895年攻陷基隆上岸之日。基隆神社至1931年3月因常年下雨,再加上蟻害,以致腐蝕嚴重有倒塌之虞,遂著手改建。1936年基隆神社升格為縣社。至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基隆神社改成忠烈祠,1972年改建成現貌。
按:「基隆大事記,P21」記載,1910.11.23 基隆金比羅神社舉行地鎮祭。
按:「基隆大事記,P23」記載,1912.3.9 基隆金比羅神社舉行鎮座式。
按:「基隆大事記,P48」記載,1936.7.2~4 基隆神社昇格,並舉行25週年奉祝大祭。
到達第一層之後可以見到胡適手植的波蘿密樹
然後經第2個階梯到達第2層主殿,鳥居已被改為牌樓
在主殿後方就是通往第3層拜殿的
一般而言,忠烈祠建築會包括牌樓、山門、前殿、正殿、紀念碑、烈士文物陳列室等主體建築,另外還有涼亭、花園等造景。由神社改建者,部分仍可見得殘存遺蹟,如唐獅子、石燈籠、鳥居、手水舍、社務所等,不一而足。
目前僅存的一座石燈籠
位於第二層牌樓的高麗犬
當然記憶中最深刻的是這遊樂公園,大象、老虎、花豹、溜滑梯…至今還是熱鬧如昔
1934年台灣總督府正式確定一街庄建一神社的方針,1936年起更將其宗教政策融入學校教育之中,例如從小學教育開始便宣揚神道與皇民精神,在每日的例行朝會上,必定要先遙拜神宮後才舉行升級典禮。沒有設置神社的街庄,則必須在校內設置神社…
瞭解為何校園有神社之後,再來到這代表基隆的縣社,規模確實宏大
過去的事務,我想很多人是沒興趣的
基隆是以勞動階層佔大多數的都市,日治時期人口數量是台灣第四大,日人居住比例也僅次於台北,這些人都是來基隆討生活的。「基隆無城,呷飽就行」,這句形容基隆只是賺錢地的俗諺,時到今日,似乎還有效。
居住在這全台最不快樂的城市中,「衣食足,知榮辱」,求個溫飽就不容易了,誰會「習詩書、求禮儀、知榮辱」呢?
我不能以自己的角度苛求基隆人…
當年的黑熊爸,整年透天無瞑無日無休息地挖黑金,才有今日的黑熊,他不會管神社是什麼咚咚的,他只擔心家裡嗷嗷待哺的小孩。
最後
以這張附有黨徽的忠烈祠做為結束,不知其它的忠烈祠,屋頂上是否也有黨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