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本市No.1面積最大的古砲台-槓仔寮砲台
槓仔寮砲台是基隆市面積最大,佔地約 2 公頃的砲台,位於中正區與信義區的交界處,主要防禦方向為基隆東方海面,及八斗子外海。
本 砲台推估可能初創於清末割臺之前,日治時期再大事修造而成的,是日本時代所建的新式砲台之一,明治 34 年 3 月開始施工,37 年 10 月竣工,共分四區,分別是兵舍生活區、庫房區、砲座區與觀測區,共完成 32 項防禦建築。又利用土堆與富土方式環繞,使全區掩蔽於丘陵的樹林草叢間,以達避敵效果。砲座區共建築榴彈砲砲座 3 座,一字排開,總長約 70 公尺,深約 15 公尺,配備 6 門 (1座 2 門)固定式的 280 釐米口徑曲射型榴彈砲,並完成平射砲座 1 座,配備直射武器 90 釐米口徑加農砲 2 門,以防衛瑞芳基隆間的陸路。制高點還有一座指揮堡,堡上方有圓形機槍堡,具有觀測與禦敵功能,其營舍構造與大武崙營舍相似。槓子寮砲臺與社寮島東砲臺、 八斗子砲臺、牛稠嶺砲臺互為犄角,形成交插火網以防禦八斗子與基隆港北面海域。
太平洋戰爭時期,盟軍對臺灣的軍事行動以轟炸軍事設施為主,以防禦海面敵艦來犯的槓子寮砲臺並無還擊能力,遂構築坑道工事,並設置床鋪以及槍械彈藥室,遇有敵機空襲,則全員進入坑道以保存戰力。後因盟軍越過臺灣直攻琉球,所以日本投降時整個砲臺的配備與戰力並未受損。
日 本投降後,槓子寮砲臺由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基隆要塞司令部接收,劃為軍事用地,派兵駐守。原存之 4 門 280 釐米口徑榴彈砲與配屬彈藥最後如何處置,未見記載。解除戒嚴後,該區全部對外開放,所有建物外貌雖為初建,但破壞狀況嚴重,不過相關兵舍建築樣態與砲座、 火砲等,仍有史料可供考證復原。因其能見證日治時期基隆港軍事防衛的歷史時空,在民國 87 年(1998 年)6 月 23 日經臺灣省政府公告指定為省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