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62:本市No.1老街-崁仔頂漁市街

62:本市No.1老街-崁仔頂漁市街

基隆是台灣北部最大的漁產集散地;崁仔頂魚市則是基隆最蓬勃活絡的鮮魚、海產拍賣場。

位於忠二路與忠三路間,短短不到200公尺的孝一路上,一間接一間比鄰的魚行,約有30家之多;因這裡以前叫「崁仔頂」,所以一般人習慣以「崁仔頂魚市」稱之。

崁仔頂魚市在清朝就已存在基隆,從當初寥寥數家到今天整條街30餘家的盛況,悠悠走過了百餘年的歷史歲月。

崁仔頂緣起:「崁仔頂」約在今天仁愛區新店里一帶。現在的慶安宮廟埕附近,早期是一片砂灘地,石硬港從附近出海,河與陸地之間,自然形成高低落差的 「崁」,因陸地街肆較高,所以稱為「崁仔頂」。

崁仔頂早期建有7間一整排住家兼商家的房子,是基隆發展最早的街道,又稱「崁仔頂街」。由於靠近港口,有地利之便,商家大多從事魚貨買賣;其中有一家老店號叫「和興」,當地人習慣喊這裡「和興頭」,甚至後來的行政區域,也以「和興里」命名,以後才併入「新店里」。

日治時期:分5期計劃,積極建設基隆港,並匯整石硬港、蚵殼港等河川,修築旭川運河以供港區船、貨進出之用。

此後,漁船進入旭川運河靠岸,漁民們抬著魚貨爬階梯上街道,將貨委託商家銷售。今天,雖然石階早已隨旭川運河加蓋而消失無蹤,但「崁仔頂魚市」的稱呼卻還一直被沿用著。

加工魚貨市場:崁仔頂真正成為台灣有名的魚貨買賣市場,是1929年至1931年之間的事,當時共有陳泰成、蔡鼎成、義隆、陳瑞一等多家魚行。

當時,崁仔頂並不賣新鮮魚,因為新鮮魚貨的買賣權屬於「漁會」,崁仔頂魚行只能賣加工過的魚,特別是東北角及北海岸沿岸漁村的熟魚、小魚乾為大宗。

小魚乾是鱙仔魚蒸熟後曬乾製成的,由於沒有儲存上的困難,量多時就配銷全台灣,崁仔頂的小魚乾因此聞名全台。當時也賣從日本進口的加工魚貨,其中以鹹鰱魚最具口碑。

戰後:崁仔頂魚行陸續增加,比較知名的有義隆、豐隆、源成、裕成、三合和、振豐、龍發、大廣、中廣等9家。由於新鮮魚貨的買賣權仍掌握在漁會手中,因此魚行數量雖然增加,但交易還是以加工魚貨為主。

一直到後來,漁會在崁仔頂附近成立「分行」,專營新鮮魚貨的拍賣;因地點方便又靠近果菜市場,帶來了大量客源,不久雖然因為各種因素而結束營業,但卻因此開啟了崁仔頂魚行大量銷售生鮮魚貨的契機。

漁會分行關閉後,漁產貨主為了方便顧客,紛紛轉到崁仔頂營業,魚行數目增加,新鮮魚貨也大量湧入。

目前,崁仔頂有30幾家領有營業執照的魚行,執照上的交易項目還列有不得從事新鮮魚貨買賣的條文,但對多數顧客與漁民而言,崁仔頂魚市幾乎就是新鮮魚貨的代名詞。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