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的最新秘密花園
今天發現的新秘密基地
原來河邊的基地釣魚人士太多了,在這裡拍的好爽^^
黃美鳳拍的痛快,可惜玉面郎君躲躲藏藏
只有這張比較清楚點
這張也是小弟第一次拍
灰頭紅尾伯勞雌鳥也來了
蒙眼大盜灰頭紅尾伯勞雄鳥也隨伺在側
與各位分享囉^^
熊的最新秘密花園
今天發現的新秘密基地
原來河邊的基地釣魚人士太多了,在這裡拍的好爽^^
黃美鳳拍的痛快,可惜玉面郎君躲躲藏藏
只有這張比較清楚點
這張也是小弟第一次拍
灰頭紅尾伯勞雌鳥也來了
蒙眼大盜灰頭紅尾伯勞雄鳥也隨伺在側
與各位分享囉^^
苦苓黃澄澄果實
作為有志從事文史工作者,生活周遭的植物也要了解記憶,尤其有些俗諺藏有庶民的智慧,解說起來更有趣^^
從現在開始就要收集資料,加油黑熊。
***
苦苓黃澄澄果實 鳥類、松鼠喜歡吃
〔記者楊宜敏/蘇澳報導 2011-1-13 自由時報〕
宜蘭縣蘇澳鎮的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有許多俗稱「苦苓」的楝樹,最近天氣一冷,樹葉掉光,樹上只剩下一顆顆黃澄澄的果實,另有一番風情;當地水鳥保護區賞鳥志工曾經觀察到,鶇科鳥類及赤腹松鼠都很喜愛苦苓的果實,苦苓在導覽志工口中,也能說出不少故事。
說到苦苓,保護區賞鳥志工鍾茂樹在為遊客或學生導覽時,都會先提到宜蘭縣樹「台灣欒樹」,因為「台灣欒樹」俗稱「苦苓舅」,雖然苦苓屬於楝科,台灣欒樹屬於無患子科,但因兩者的樹葉長的很像,台灣欒樹才會有「苦苓舅」的名字。
他在導覽時還喜歡說苦苓也是「上吊樹」的故事,他說,苦苓雖然可以長得很高大,但它的枝幹比較脆弱,風雨稍大,就容易折斷,有人因為失意,跑到苦苓樹上吊,沒想到樹枝折斷,反救了他一命,他認為這是老天爺要他命不該絕,因此重新振作。
他也反舉例,可別到俗稱「苦苓舅」的台灣欒樹上吊自殺,這樣可是會「穩死」,因為台灣欒樹的樹枝較為強壯,透過這樣的解說,可以讓遊客輕易的認識這兩種樹種的特性。
苦苓的存活力高,本身的傷口癒合率高,且是蕨類最喜歡寄生的樹種,不過,早期這個樹種多種在聚落外圍,少被種植在聚落內或家戶旁。鍾茂樹說,這是因為苦苓有個「苦」字,自然被很鄉愿地認為,種在家旁很不吉利,也成為一種禁忌。
百年烏臼 紅葉吸睛
要成為一位生態導覽志工,除了可以先由鳥類入門,在旁及植物、蝴蝶這些食物鏈,應該可以豐富自己解說的厚度。
所以民俗植物要認識,而且葉形也蠻可愛討喜的。
我的志業已經決定了^^
***
烏臼樹葉形宛如水蜜桃又像魟魚,可愛討喜。(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湖口鄉長安村有一棵上百年的烏臼樹,在平地難得一見會轉紅,聳立山坡一枝獨秀,遠遠就可欣賞到偌大的艷紅樹冠。(記者廖雪茹攝)
〔記者廖雪茹/湖口報導 2011-1-16 自由時報〕
新竹縣湖口鄉長安村有一棵上百年、在平地難得一見會轉紅的烏臼樹,葉形宛如水蜜桃又像魟魚,可愛討喜;受到氣候因素,今年綠葉紅得慢,聳立山坡一枝獨秀,遠遠就可欣賞到偌大的艷紅樹冠。
葉形像水蜜桃也像魟魚
這棵烏臼樹位在長安活動中心後方,約10米高,如果走台一線北上路段,右轉長安村約1公里,左側山坡即可望見。住在樹旁的盧姓人家說,烏臼樹在曾祖父時代就已存在,粗估有110年了。
今年紅得慢 可紅到春節
湖口鄉公所主秘張福普說,這棵烏臼樹每年約在小寒、即國曆元月6日前後變成鮮紅色,花期約兩週,3月萌發新芽,初夏開黃綠色小花,但今年可能受到氣候影響,紅得較慢,看樣子可以持續紅到農曆年,不過在國外,烏臼是在秋天轉紅。
搜尋農委會「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網站,烏臼樹屬於大戟科,分布全島低海拔地區,為落葉性喬木,葉卵狀菱形。也有網路資料記載,烏臼的葉子可拿來作黑色染料,砍樹後,樹頭中間最先腐爛形成「臼」狀,因而得名。
張福普說,烏臼長得慢,木材質密有彈性,過去人們拿來用作彈棉被的彈弓工具,也可用來雕刻、加工製作櫥櫃等家具;種子也有人收購,可以做蠟燭或肥皂原料,也是重要的民俗植物。
功能多 重要民俗植物
烏臼紅葉狀況差異很大,許多愛樹朋友聞訊,專程前來觀賞、拍攝這棵會轉紅的百年烏臼;有的詢問可不可以買下移植,有的則索討種子回家栽種。
詩句變子彈
為了公共利益,這些人才會挺身而出,不為自己,只想到子孫,是我對生態團體或志工的認知與佩服。
這個社會如果少些「貪得無厭」,多些「關懷他人」「關心環境」,想必會讓社會更美好。
可惜事與願違,社會也將自食惡果,這種「百年極端天氣 將變20年一遇」的新聞,也會持續上演。 Continue reading “詩句變子彈”
花蓮溪撈鰻魚苗
庶民底層為生活打拼的身影,值得記錄流傳於後世。也讓我知道,一隻鰻魚的養成,是不容易滴。
友人cgjj 在這篇「抓鰻魚苗記」,有生動的紀錄,可以瞧瞧。也可見識到各地庶民的智慧,所發展出不同的捕撈工具。
有人是為餬口而掙生,有人卻是為體驗好玩而來。
小小鰻苗,養活百樣人。
***
引用文章年關拚經濟 花蓮溪撈鰻魚苗正夯
年關拚經濟 花蓮溪撈鰻魚苗正夯
【中央社╱花蓮縣20日電】 2011.01.20
花蓮溪出海口南側海灘近來入夜後,出現大批捕撈鰻魚苗的人潮,人數最多約200人。62歲的阿美族老漁夫嘎造說,農曆年關快到了,撈鰻魚苗拚經濟好過年。
每天傍晚天色還未暗時,一群群扛著竹篙網架的民眾,陸續抵達吉安鄉花蓮溪出海口南側海灘,早一點到達的人已在高灘地生火烤熱身體,等待天色暗下來後,撲進冰冷的海浪中撈捕鰻魚苗。
「每年約從10月起至隔年的3月,是花蓮溪出海口捕撈鰻魚苗的季節」,捕撈鰻魚苗已有30年資歷的嘎造說,這裡入夜後就像夜市一樣人潮洶湧,只不過大家都是帶著網架下海賭運氣。
捕撈鰻魚苗的「撈客」來自各地,除吉安鄉、新城鄉等縣內居民外,甚至還有遠從台東長濱、成功來的民眾,而撈客所從事的行業也很「多樣化」。
有的是工廠失業勞工,有的是臨時工,有的白天做黑手,嘎造在火堆旁邊取暖邊說,聽說還有醫生也來撈魚苗,「不過好像是來運動,不像我們是辛苦來賺錢的。」
從去年10月起陸續有人到花蓮溪出海口捕撈鰻魚苗,至今年1月起人數逐漸增多,嘎造說,5、6年前捕撈魚苗的人數較少,這兩年來可能因為景氣不好,許多失業返鄉的人也來,今年1月中旬時,一個晚上人數最多曾達200人。
當夜幕低垂天色全暗後,大批撈客頭戴著照明燈,身穿連身式雨衣和雨鞋,腰間掛著魚簍,肩膀上扛著網架,從高灘地陸續走向拍打著冰冷海浪的沙灘「上工」。
花蓮溪出海口南側海灘很快就被撈客佔滿,在漆黑的夜色中,只見一大群頭上「有光」的人,不時撲上白色的浪花捕撈鰻魚苗。每個人的網架相互碰撞,一邊要搶魚苗,一邊還要搶地盤。
「撈不撈得到,全靠運氣啦,經常撈一整個晚上,快凍死了,還沒撈到半條」,嘎造說,有的人明明搶到好位置,不過就是撈不到,反而是站在後面的人撈到,運氣好壞實在很難說。
撈鰻魚苗雖然無法一夕致富,卻是每年農曆過年前,最後一波賺外快的好機會。去年剛入門學撈鰻魚苗的蘇新延說,1條魚苗價錢好的時候可以賣到新台幣80、100元,現在的價錢1條卻下滑到約40、50元,而且收穫還不好,只能撈多少算多少了。
「雖然前幾天有人一個晚上曾撈到400多條,但其實大部分撈客的收穫都不好」,撈鰻魚苗經驗豐富的嘎造說,原因是什麼,也沒有人知道,反正撈不到時,就上岸烤肉喝酒聊天。
花蓮溪是鰻魚苗從大海迴游溯溪進入陸地的主要溪流之一,在出海口捕撈鰻魚苗的歷史相當悠久。嘎造自諷的說,阿美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這裡撈魚苗,我們後代子孫也撈魚苗,只不過現在是拚經濟補貼家計,生活環境變化很不相同。
阿美族新手撈客蘇新延懷抱著夢想說,「希望在過年前,能多撈一點,賣個好價錢,買1輛新機車」。
與土地情感更為緊密
下列這篇報導,跟我的想法很接近。透過實地踏查與觀察,並經由網路收集相關資訊,讓我與這片土地情感更為緊密,更豐富了我的生命。
所以願與各位分享,真的是值得探索的一個樂趣。
等你來~
許多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
獅子喉坑道,他很瞭…留級生戴健城 成文史工作者
記者洪臣宏/專題報導 2011.7.17 自由時報
戴健城初中時被譏為「留級大王」,心裡曾受到很大挫折。長大後受到街頭民主運動鼓舞,開始關懷家鄉土地。因為喜歡爬山、鑽山洞,老來成了文史工作者。
63歲的戴健城3、4年前學上網,就是為了設立部落格。前後發表200餘篇有關林園鄉生態、文史調查,林園鄉公所編纂鄉志時,還得援引他的調查。
很難想像他初中1、2年級時接連留級,後來轉學鑽漏洞才得以畢業。高中畢業不會英文字母,以經營百貨行維生,卻因緣際會投入生態、文史工作。
戴健城說,民國80年代初街頭運動風起雲湧,他受到鼓舞開始關心台灣社會,偶然間接觸文史工作,被「從在地出發」口號感動。
他看到雙園大橋河川地丟棄廢棄物嚴重,在附近設置許多垃圾桶,寫上「垃圾減量、功德無量」,但效果有限;83年間,他打造「綠色烏托邦」獨力復育紅樹林,直到85年間高縣府設置紅樹林生態保育區為止,林園毒瘤變成了後花園。
為了重建家鄉文史資料,他積極尋找題材、訪問耆老,赫然發現家鄉文史資料付之闕如,經連年蒐集卻苦無經費集結成冊,到了60歲學習架設部落格發表調查資料,不藏私地歡迎大家引用或指教。
戴健城說,投入了生態及文史工作,讓他與土地情感更為緊密。日前他帶領記者冒險進入「獅子喉坑道」時,說許多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洒灰蝶之紅淡山傳奇
無患子(Sapindus)是台灣民間常見的樹種,在清潔劑尚未普遍使用的年代,無患子是最佳的替 代品。厚肉質狀的果皮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因此大家便以無患子的果實來作為洗滌身體、器具或衣物的清潔用品。而除了清潔的功用之外,小孩也會拿無患 子的果實當玻璃珠玩耍,僧人則將其製成佛珠或念珠。 Continue reading “洒灰蝶之紅淡山傳奇”
鐘萼木開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