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基隆人啊

(番外):榮獲5個全台No:1~北部火力發電所

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前世與今生

緣起

北部火力發電廠舊稱北部火力發電所(簡稱北火電廠,台電同仁暱稱八斗子電廠),為日治時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電力公司前身)於昭和十二年(民國二十六 年)開始建造,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落成,總發電量為三萬五千仟瓦。政府遷台後,於民國四十二年擴建廠房,四十四年完成新廠建設,發電量增加四萬仟 瓦。電廠經多年營運,於七十二年除役,基隆市政府向台電租用北火電廠廠址後,於八十二年撥交教育部供興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簡稱海科館)使用,海科館籌 備處於是展開利用北火電廠整建為博物館之可行性評估,並致力推動此一以人與自然共生、人與歷史接軌、科技與人文融合的艱鉅使命。 Continue reading “(番外):榮獲5個全台No:1~北部火力發電所”

陳青松

陳青松


1951年1月生於基隆,筆名:勁、勁夫、茂堂,淡江大學畢業,台大商研所結業,經營益世書局。與其祖父陳其寅,父親陳德潛,三代皆投入基隆文史研究推廣與傳承。受其祖父影響,長期致力基隆之文史研究,成立茂堂文史工作室,為基隆市古蹟評鑑委員,任職基隆圖書館理監事八年,「文風雜誌.基隆采風」特約撰稿,基隆市志編纂委員,基隆市文化基金會董事。

創作文類包括散文與傳記。其以書局經營為業,筆下所載亦關注於出版與圖書相關文化產業之整理,為基隆市一地編撰采風錄,考察相關圖書館發展與藝文沿革,為地方文史留下相關紀錄。此外,以自身生活為題材,寓生活感觸、親子教育於文中,其祖父陳其寅言青松之文乃「良知之自察,不僅為學之有見地已也」。傳記則考察地方耆老行跡,追尋將遭湮滅之人物風采。

曾當選基隆市社會優秀青年、基隆市優良商人,曾獲國史館出版文獻書刊獎。

Continue reading “陳青松”

杜披雲

杜披雲﹙1931—﹚

基隆八斗子,一個傳統的漁村。不知多少年了,從海上漂來的無名屍骨,被收留在路旁的一座小廟,久而久之,變成供人祭拜的「八斗公」,保佑漁民度過無數艱苦的日子。冬天的海邊,淒風苦雨,很少人來這裡上香。他是一個老廟公,這個「阿公仔」名字叫杜披雲,在眾人眼中,一個平凡的「老伙仔」。

日治時代,他學過一點漢文,唸了「公學校」(小學)。終戰後,他唸了一年的水產職業學校(日語教學),也就輟學了。然後,他跟著家人捕魚,在故鄉結婚生子。四十歲時,他去當商船船員,跑過三十幾個國家。六十歲時退休了。有人請他幫忙看廟。這樣的一生,或許就是討海人的宿命了。

但是,這個年老的討海人,卻做了一件讓人意外的事。他交出總共三十多萬字的《風雨海上人》﹙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0年7月﹚的長篇小說。從小到大,他聽很多長輩說過大海的傳奇、八斗子的往昔。那些故事,從清朝乾隆年間,一直說到日治時代。然後,他的親身經歷接了上去,構成一段大海和故鄉的歷史,深深印在腦中。這部小說,以日治時代到台灣終戰後為背景,描述八斗子一群討海人的故事。杜披雲把聽長輩講的和自己經歷的種種,集合在幾位小說人物的性格和遭遇上,構成一部歷史、鄉土和浪漫的作品。

杜披雲曾親眼看到的景象,例如在海裡挽石花的海女,在海上鏢丁挽(追捕旗魚)的漁船,狂風巨浪的海難,以至於日治時代末年美軍轟炸台灣,群機從海平面突然出現的場面,一一化為小說情節,那是作家無法憑空想像的。

Continue reading “杜披雲”

張添壽

張添壽(1903─1979)

張添壽,字鶴年,號香翰,亦署季眉,世居基隆市。日據時期,曾師事李燦煌,鑽研詩詞古文,尤其擅長擊缽吟,為大同吟社創始人之一。

詩作豐富而且飄逸,陳其寅社長稱譽張鶴年與周植夫,可並稱為基隆的詩仙;另又專精書法,基隆本地許多寺廟楹聯,都能見到他的手筆。台灣光復之後,嗣入「瀛社」,任總幹事及副社長多年,曾任「基隆市詩人聯合會」會長,著有《藹廬吟草》。

作品︰

〈遊基隆大沙灣〉

Continue reading “張添壽”

黃景岳

黃景岳(1901-1945)

字種人,福建上杭人,年少時便很有才氣。民國初年,閩西不靖,隨父盛富來臺,住在基隆後井里一帶,住處名叫「萍居」,以占卜、養豬為業。個性磊落,極有骨氣,詩作大多慷慨激昂,感情充沛。目擊時事日非,自傷不能報國,常飲酒大醉,慷慨悲歌,繼以痛哭,是一個有真性情的詩人。曾加入「大同吟社」。

蘆溝橋事變後,日人忌在臺華僑,攏絡他擔任所謂「新民公會」總幹事,他便藉此聯絡當時在台灣的華僑,伺機有為。後來日軍搜查,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夏天入獄,妻丘氏為奔走營救,無人敢伸出援手。日本投降前,死在獄中,臨死時血肉糢糊,骨瘦如柴,年四十四歲。民國三十八年,行政院頒「忠義成仁」表彰他的志節,配祀基隆忠烈祠。著有《萍居集》。

Continue reading “黃景岳”

陳讚珍

陳讚珍(1887─1958)

字仲璞,福建惠安人,是基隆早期的商場名人,也是一名詩人。十五歲左右來台,投身商場。九一八事變後,他曾歇業返回故鄉,後來時局較穩後,才帶領眷屬圈居基隆,開設陳泉泰行。

 

陳讚珍先生平日喜歡吟詠,和陳其寅先生結為摯交,經常彼此切磋。著有作品《敝帚室集》,平日詩作很能夠反映時事、抒發個人感情,憂國憂民,對民生疾苦,有深刻體會。

作品︰

Continue reading “陳讚珍”

李碩卿

李碩卿(1882~1944)原名燦煌,字碩卿,又字石鯨,號秋鱗,晚號退嬰,又號樸亭。

生於清光緒八年八月八日,祖先世代務農,由福建永定遷台後,原居住在樹林鎮。博聞強記,富民族思想。曾擔任板橋林家私家教師,以及《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主筆,為瀛社社員;嗣受礦業巨擘顏雲年禮聘他擔任記室及基隆街長許梓桑之聘,赴基隆設「保粹書房」以授生徒,時往來瑞芳、三貂授課。又設立「月曜吟社」,鼓吹風雅,教導學生詩文。此外,亦曾指導「小鳴吟社」及瑞芳九份地區的「奎山吟社」。
卒於民國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年六十三。

基隆地區著名詩人如李建興、張鶴年等,皆出身於其門下,影響深遠。子春霖,亦長於詩文。1964年,李建興等輯其遺作成《李碩卿先生紀念集》。著有《東臺吟草》,內記其東遊事跡,計收遊歷花蓮詩歌24題,46首,以七言絕句為主,間有五言律詩、絕句等。

 

Continue reading “李碩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