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抽空前往鳥會聽前輩江大分享發現台灣新特有種「朱環鼓蟌」的故事,並分享在追蜓過程的點點滴滴及甘苦談。
台灣的基層就是有一群人努力的發光,讓我們這蕞爾小國,能在世界上發光發亮,對照世界其他同等級的國家來說,殊屬不易。台灣120種蜻蜓圖鑑作者前輩曹美華先生曾說…
成為大自然的其中一幕
在棲地時動作要慢或靜立,會比走來走去好;蹲低可以讓背景單純,比較好察覺蜻蜓活動;注意突然移動的物體,拍照是好方法。要做記錄,遇到死亡的蜻蜓也可以留下作標本。
~曹美華,2005年蜻蜓導覽義工培訓演講內容。
動作放慢、靜立、蹲低,前輩曹美華先生在生態導覽的義工培訓課程裡,提供了他這四年來親近蜻蜓的方式。這如同阿爾卑斯山風景區裡的那句名言:「慢慢走,欣賞阿~」 ,慢下來,就可以讓人發現更多的驚奇…
而發現新蜓種的各位前輩,都具有如此特質。以我住家附近發現「秋紅蜻蜓」、「長尾蜻蜓」的秋紅湖為例,我就常看到發現者前輩秋大,不管刮風下雨,只要有空都守候在那…
依稀記得2004年底的統計,台灣地區蜻蜓大約149種,經過這幾年大家的努力,目前共有156種(含亞種)之蜻蜓。每一個新蜓種的發現,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如秋紅蜻蜓的發現過程,同樣都令人感動。
堅持與投入,我看到前輩的身影如此令人著迷,也是我等小輩該學習的典範。
黑熊加油~
***
發現朱環鼓蟌 父子情傳佳話
【聯合報╱記者邱瑞杰/基隆報導/2013.04.11】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汪澤宏在國際期刊發表新發現的蜻蛉目台灣特有種,學名為Rhinocypha taiwana 。因新北市民江進利四年前就曾發現牠並拍下照片,中文名字以江母「朱環」為名,叫做朱環鼓蟌,在生態圈傳為佳話。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李佳陵昨天說,生態觀察者發現新物種是難得的機緣,江進利發現朱環鼓蟌背後有感人的親情故事,邀請他十四日從新北市樹林區來基隆和民眾分享生態觀察心得。
江進利說,二○○九年十二月間他到新北市坪林區訪友時,在九芎根親水公園拍到一隻豆娘的照片,想起五十多年前,他爸爸去世前幾個月,曾在田間抓到同種豆娘給他把玩欣賞。
江進利當時把豆娘的照片公布在「自然攝影中心」網站,並說出這段父子情,感動不少網友。
基隆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沈錦豐看到江進利公布的照片,和多名鳥會成員比對圖鑑,研判是蜻蛉目新物種,建議江進利先撤下照片,等待確認。
汪澤宏和林試所同仁張永仁、鳥會會員程志中,去年九月在坪林採集到同種豆娘,經過近半年的調查研究,確認是新發現的台灣特有種。
汪澤宏昨天說,他運用型態分類和分子鑑定兩種方式,比對從各地研究單位借來的標本,確認學術界未曾發表過這種蜻蛉目物種,再以張永仁、程志中、江進利和他為共同作者,投稿給國際蜻蛉目學會,學會季刊上個月刊登台灣發現蜻蛉目新物種消息。
新發現物種的英文學名Rhinocypha taiwana,譯為中文應為台灣鼓蟌,汪澤宏考量最早發表這種鼓蟌照片的江進利,感念五年前過世的媽媽一生辛苦拉拔七名女子長大,這種鼓蟌又有紅色環狀外觀,決定把中文名字取為朱環鼓蟌,在台灣生態界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