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大歷史(11)校譽騰昇記
高傲到沒落
本校初創於日據時代大正十三年(民國十三年),原名台北州立基隆高等女學校,當時與基隆中學同為基隆的最高學府,招收小學畢業生修業四年,每個年級只有二班,加以日本的殖民政策,目的在銷毀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文化,自然不願台灣同胞接受高等教育,故而招收的新生中,百分之九十為日本人的子女,保留給台灣人的名額極為有限。台灣學生除了必須品學兼優,更要有相當的家庭背景,且經濟寬裕。畢業生素有「女秀才」之譽,成為當時社會人士欣羨的「天之驕女」,就學本校更是當時多少女性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基女」因而在地方人士的心目中樹立了崇高的地位。
台灣光復以後,本校改制為初、高中二部制,並繼承傳統的光榮,透過入學考試,招收本市最優秀的學生;初中生若成績表現良好,尚可直升高中部,如此一貫的教學,不但每年升入大學的錄取率極高,且由於生活教育的嚴謹,培養了學生循規蹈矩的優雅氣質,雖然制服是極單調的白衣黑裙,卻仍是許多考生及家長心目中的理想典型。
從民國三十四年以後的二十年間,基女的校譽在安定中保持於不墜,老一輩的市民想必記憶猶新。而歷任校長在本校既有的堅實基礎上雖各有建樹,然多未超出原本的規模,校園校舍固然維持舊觀,教學方式也一成不變,似乎無人察覺時代與社會環境已在悄悄地改變,基女原有的優勢,正在一點一滴的流失。
就地理位置而言,基隆緊鄰台北,隨著交通日益便捷,從民國五十年代起,開始有基隆的初中畢業生因嚮往明星學校而負笈台北。基女初中部畢業生原本素質極為優秀,隨著這股人才外流的風潮,在台北高中聯考中屢有斬獲,因而鼓勵了後進學妹,紛紛趕搭北聯列車,甚至放棄直升本校高中部的機會。如此一來,本校初中部等於為台北的高中培養了優秀的新生,而本校高中部更因「失血」過多而降低了素質,大學錄取率亦每下愈況,更刺激了基隆的初中畢業生,只要自認為程度不差,就非往台北擠不可。惡性循環的結果,逐漸使「基女」這塊金字招牌失去了光采,只能靠初中部來勉強維持往日的榮光。
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教,本校初中部的停止招生,更使一蹶不振的校譽雪上加霜。隨著各國中紛紛成立「實驗班」以投考北聯和師專為目標,「好學生必投考北聯」的觀念,逐漸成為市民牢不可破的「共識」;而國中普通班學生更以為,普通高中既不能幫助他們考上大學,不如就讀五專或高職以學得一技之長。多重因素的交互影響,使得基女淪為國中畢業生心目中的第五志願(落於北聯、師專、五專、高職之後),報考人數銳減到不足兩千人,而報到率之低,更使每班人數降低到三十餘名。
短短十年之間,基女從歷史悠久的名校,跌入人人不屑一顧的谷底,正如沒落的貴族,必須接受別人冷漠嘲諷的目光。更令人浩歎的是,一般人不能理性地分析基女盛況不再的客觀因素,只一味責怪校方辦學不力,更叫人百口莫辯。輿論固然有失公平,但如果以此做為推卸責任,得過且過的藉口,只怕今日的基女早已走上廢校的命運,那不但成為教育史上的笑話,更要成為地方上的罪人了。
從谷底起飛
「振衰起敝,再造中興」,無論對個人、家庭、團體或國家而言,皆非易事。俗話說:「事在人為。」除了需要時間,更需要使命感和決心之外,具體的作法更是成敗的關鍵,而這又牽涉到「人」的問題,特別是領導人,其意願和能力,絕對關係著未來的發展和興廢。
民國六十二年,徐校長受命接長基隆女高,即將「振興校譽」視為責無旁貸的當務之急,但茲事體大,絕非一蹴即成,而必須有長遠的規劃,以期從內到外,徹底改善基女的體質。只有基女能呈現嶄新的面貌,並提出具體的成績,才能取信於地方人士,從而能在得英才而教之。
全面整頓的計畫共有五個要點:
(一)強化行政措施:
慎選行政幹部,不計嫌怨,唯才是用,確立行政支援教學,主動負責的服務觀念,一掃行政官僚老化的作風,每一重大措施、重要建設,必於每週一次行政會報上,集思廣益,共商革新大計。
(二)提高師資
本「五育並重」原則,在教育廳尚未規定新進教師必須甄選之前,本校即實施教師公開甄試,目的在使各科目課程皆由國立大學本科系畢業之教師擔任,即使藝能科出缺,亦必慎重甄選(如現教學大樓兩側,以「春風化雨」、「五育並重」為主題的浮雕,即為美術教師應徵入選的作品)。此外,並主動訪求優秀師資,鼓勵在職進修,加強教學成就考察,使怠惰者有所剔勵。種種措施,目的皆在激勵教學士氣,從而使學生受此精神感召,亦能發奮圖強,力爭上游。
(三)改善教學環境,充實教學設備:
撙節各項經費開支,校長挖空心思,出盡奇招爭取廳撥專款,改建教學大樓三十五間、後山教室十六間、活動中心、圖書館、科學館、以及整理後山,使校園環境煥然一新,進而逐漸充實教學設備,如英語視聽教室、電腦設備及各特科教室。
(四)提高學生素質:
這是全部革新措施中最重要的部份,且關係著整個計畫的成敗,它是從兩個方向同時進行的:
1.做好招生工作:為了挽回因優秀國中生外流所造成的惡性循環,民國六十六年,徐校長率教務主任親赴學區內各國中,向畢業生說明本校的革新措施,並致函國中教師,提出認真教學的保證,務請他們勸導學生留在基隆。當時,部份國中尚未興建禮堂,徐校長有時須站在升旗台上苦口婆心的勸導國中學子就近升學,首開高中校長親自接近國中生的先例,謙卑誠懇的作風,深深感動了國中師生。雖尚未能將所有的優秀畢業生留下來,但自此報名人數開始逐年增加。放榜以後,更由教務、訓導主任率領熱心教師分途作錄取新生家庭訪問,詳細分析利弊得失,得到不少家長的暸解和支持,從而鼓勵其子弟來校報到;並提出獎學金和第一學期免繳學雜費的辦法,吸引高分錄取新生就讀本效。以上措施,在持續實行五年之後,畢業學生升學率提高了不少,故而招生報名人數已倍增至三六七七人(已往為一八○○人左右),至七十五年,更突破四千人。
2.從嚴考核學生成績:利用段考、抽考等機會,進行學科成績競賽,藉以激勵師生的榮譽心,而做到嚴教勤學。雖實行能力分班,但在師資安排上,前後段班級一視同仁,對後段班學生絕不放任,且實施輔助教學;並適切執行分段成績考查制度,使學生知所警惕而不致自暴自棄。
(五)落實教師責任制度,革新訓導活動,強化輔導功能:
教育功能必須靠導師的執行方能徹底落實,活動方式亦須力求生動活潑方能收到宏效,固本校定期召開導師會議、軍護會報、舉辦學生長期生活競賽,革新各項活動內容,如畢業典禮、慶生會等,舉行師生運動會、音樂演奏會,並成立「彩虹姊姊信箱」,以秘密通信方式處理學生個案,化解學生困難。全面推動,深入輔導,期能於溫暖、合諧的環境中,培育有為有守的女青年。此外,更定期邀請學者專家向全校教職員及學生做專題演講,以期充實教育新知,提高輔導技巧,發揮團隊之力,收到春風化雨的最高成效。
我們的收穫
在徐校長的領導下,基女全體教職員苦心經營十餘年,只應證了一句老話:「皇天不負苦心人。」
從民國六十九年起,本校投考大學錄取人數迭有增加。若以高中入學成績來看,考上大學的畢業生中,當初若參加北聯,多的是連最末志願都無法錄取的,卻在本校三年的努力之後,能和素質本優於自己的北市高中畢業生一樣考上大學。即使台北所謂的明星學校,日大升學率最高的亦不過七、八成,但本校第一班畢業生的日大錄取率已接近百分之百;若將夜大、三專錄取人數合併計算,前段班固然幾乎全部錄取,後段班亦有半數以上學生能夠順利升學。此一事實,不但使本地國中師生對基女信心大增,紛紛回流報考本校,即使北市國中,亦多有慕名前來投考者。台北學生大量倒流的結果,造成錄取分數的提高,相對地也降低了錄取率。如今,連本地國中實驗班師生亦憬悟到:想考上基隆女高已非易事。
以上僅就升學的成就做一概述。但,十幾年的努力,如果僅為使學生考上大學,亦不能說已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普通高中乃「通才教育」,必須「五育並重」才能符合高級中學法第一條的要求─「以發展青年身心,並為研究高深學術及學習專門知能之預備為宗旨」。由於師生的素質提高,士氣昂揚,除了在升學方面有良好的表現外,在校際學藝、運動等各項競賽中亦有極突出的成績,如參加台灣區英語演講、作文比賽、五項國語文競賽,多次名列前矛;本校國樂社在省賽中連續十一年榮獲優等獎,並應邀赴美巡迴演奏;本校運動選手因在各項大型比賽中奪得獎牌,成果輝煌,獲教育廳指定為發展體育重點學校。而本校亦未辜負國家的厚望,培養的不少參加國際比賽的選手,如破格招收的唯一男生林俊宏,曾代表國家參加奧運泳賽、陳怡安於漢城奧運跆拳表演賽中,奪的我國奧運史上第一面金牌;陳君鳳、白允瑤、童雅琳、吳珊珍……等,奪得世界杯跆拳錦標賽不同量級的冠軍。本校手球隊每年均有數人膺選國手,在國際性比賽中為國爭光。
「文武合一,術德兼修」是基女十餘年來努力的目標,雖不敢說已圓滿達成,至少已獲得相當的肯定,不但地方人士已恢復對本校的信心,亦引起了國際人士的注意,而相繼有美、韓、日等國的高中主動要求結為姐妹校,進而有師生互訪交流等活動。
種種事實,皆足以證明基隆女高已今非昔比,若以「起飛」二字形容,絕非過甚其辭,但我們不敢以此為滿足。在徐校長屆臨榮退之際,緬懷她為基女所奉獻的心力和攜手走過的艱辛歲月,吾人除致以最大的謝忱和感佩之外,更應悉心維護得來不易的成果,並繼續位高中教育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編按:本文作者不詳
補充:本篇文章出自本校校史編輯委員會於79.12.25所出版的「基隆女高18年」,並由2011級 301班孫婉齡同學協助轉成電子檔,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