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金山八煙聚落參訪

從事教職多年,早年發現有些人是熱衷研習滴,但如果是用學校的經費出去,卻沒將功夫學好帶回校園與師生分享,我認為是不妥的。前些年看到一句話「教師走出去,世界帶進來」,心裡頗為感動,近年我也重啟多年沒進修的意願,在尋找機會看有無自己感興趣的研習,或是自辦,不過我大都侷限在基隆,其他縣市或過夜的,我還是沒興趣,因為要顧家庭阿^^

秉持這想法,今年我成立女中「知識力中心」網站,並在我所主辦或參加的研習,要求自己並視情況拜託同仁務必寫下心得,這樣整個校園教學氛圍才會有所改變,今年教育界流行日本來的「佐藤學旋風」就一再地強調:

…如果想進行學習共同體的改革,一定要整個學校、整個社區一起做,如果只是一群老師或幾個班去做的話,失敗機率很大。因為有採取學習共同體或類似做法的教師或多或少會認為沒有參與的教師是不適當的,相對的,沒有參與的教師則會冷眼旁觀或以一種較批判的角度來檢視參與的教師。

今天的參訪行程就在這個理念之下,一行人浩浩蕩蕩前往觀摩,為我們導覽的講師是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八煙專案經理:生態學堂的第一把交椅錢佳佑先生,很棒的年輕人,真是台灣的希望阿~

他提到八煙聚落永續發展的關鍵在「生產」、「生活」、「生態」之「三生一體」並重的永續方式。「生產」、「生活」、「生態」相對層面的分別是「經濟面」、「文化面」及「自然面」三個構面,經濟面上增加社區的經濟活動;「文化面」尊重在地人的想法與尊嚴;「自然面」上保育在地的自然資源。簡言之,就是讓社區居民在自己的意願下,對在地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並從中獲得足夠的利益。沒有足夠利益、缺乏意願或枯竭資源,皆無法讓社區的行動持續下去,因此「生產」、「生活」、「生態」這三者共生共榮、缺一不可。

在聚落漫行之際他要求我們觀察、思考卻不要回答,「…諸位腳底下的這條水走的路,該稱作「水溝」還是「水圳」?」

是水溝還是水圳??

走到後面就恍然大悟了,「失去了親水性,人就永遠跟土地、河流隔離了,變成兩個世界」。

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師大分部旁還有土堤的年代,大一時的我還曾在上面悠哉散步到景美橋頭,也曾拿著口琴,對著景美溪不熟練的吹著「河邊春夢」練習曲,也曾夜遊探險卻抓到學長在河邊談戀愛…

本來從校門口一眼看到路底是高聳的喬木還有藍藍地天空,沒想到第二年大興土木蓋起高聳到號稱200年頻率洪水保護標準的河堤,從此牆裡牆外2個世界,我的鄉愁就有如余光中先生在「鄉愁」中所說的一般:

鄉愁是一道高高的河堤,我在這頭,景美溪在那頭 

從此兩岸鄉愁各述,我卻忘了回家的路…

也是從那以後,這種水泥化的思維漸漸的台灣到處都是,連我瑪陵山區老家也難逃毒手,讓我再也無法回老家尋找鄉愁…

不接觸、不了解,最後也跟著不關心了


接著走到「水中央」,幾顆巨石就隨意躺在田中,蓄滿山泉水,倒映著周遭青山,禪意十足。讓居民的生活美學觀重新改變,也引起參訪的行者更多感動與共鳴,大伙走到這,無一不發出讚嘆,再加上今天天氣微陰,雲層靄靄,真美阿~

而老天無分別心的孕養萬物,藉由EEF引入的「三生一體」的概念,讓八煙聚落處處充滿驚喜與感動,多樣性的生態讓八煙無處不留下深情~人與自然互動的故事。

存在皆有意義

而八煙地名的由來,從名字就隱約可知,與當地地質磺礦或環境有關。據耆老描述,古早時聚落的礦口有煮硫磺的鼎有八支煙囪,長期以來八道白煙裊裊與聚落共存成一獨特風景,1958年陽金公路開通後便「八煙」為名。

八煙~蠻詩情畫意的名字…

1991年我在金山走眺時,此區是一片落寞與荒寂,我也不太敢踏庭入戶進入探索,沒想到多年以後,聚落因與EEF的碰觸,竟產生如此美麗的火花。或許有緣人可以以此為借鏡,思考與改善聚落的生活模式,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出路。

最後我想期許藉由交報告的方式,讓大家心情沈澱之後,能做出一些改變,這樣本校「建構生態與海洋關懷課程計畫」活動才算圓滿成功,才算是為環境保護做一件功德^^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