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木村炭礦第三坑、新一坑

木村炭礦第三坑

又稱田寮港三坑。本坑位於基隆驛南數町的石硬港,緊鄰縱貫鐵路,礦區番號88,礦區面積599,710坪,明治30年4月許可。1912年(明治45)1月開新斜坑,7月出炭, 坑口與獅球嶺貯炭場(木村組第二貯炭場)距離約2町,鋪設輕便軌道再用舟楫輸出。每月挖煤約2,400公噸,是木村組各坑中產量最高,但受炭層褶曲作用,炭層多所膨脹、炭質脆弱,微粉較多。 坑口比定位置約在今德厚里龍安街198巷口附近(見圖 12), 留有小地名:

三坑仔:指今龍安街198巷的坑谷,此地以出產煤礦聞名。源起木村炭礦第三坑,礦主木村礦業株式會社。後與日本的三井物產會社、顏雲年共同組織基隆炭礦株式會社,1929年稱「基隆三坑」。


1916年(大正5)中國福建省甲種農業學校學生曾來台參訪,對木村炭礦第三坑的運作印象,有如下數則心得:

(其一)次至木村組炭礦第三場。用單式鐵索運煤,長有二千尺,機力有二十噸;礦坑勾配二十度,坑深一千六百尺。坑內外築有輕便鐵路,專為運煤用。其運搬法:以鐵索之一端系盛煤車上,他端系機關上;機關一開,送往迎來惟吾所欲。每車盛煤一千斤,一次可運七車,計日可運煤十五萬斤。原有炭量六十六萬噸一噸一千六百八十斤,已掘出炭十六萬噸,尚有五十萬噸;煤亦富矣。坑內敷設,間二百尺有一水平道,其通氣法用吸筒;又由隔山導入蒸汽管,以暖坑內之空氣。又用吸管,抽出坑內之水;蓋坑內多水,一分時吸出水有十五立方尺。

(其二)次觀木村組。炭礦所有礦洞,深一千六百尺,內成二十度之傾斜體;取炭其中,築有輕便鐵路建之上。其運之之法,裝炭於車中,距洞口數十武有機器室,室置鐵䌇,借機力以曳之上;每次可曳車七輛,每車可裝炭一千斤。每日所出炭量,達一萬五千斤以上。其洞內則置有蒸氣管以增進氣溫,並許多吸筒以通入空氣、排出礦水;不然,人亦不能生存其間矣。

(其三)次至木村組煤礦廠。其搬運機,以單式鐵索一端纏繞於卷機Tung;卷機轉,則收卷二千尺之鐵索,引出煤洞之煤車七車。接洞口,即以輕便軌道運輸各處。煤洞深一千六百尺、傾斜二十度,相隔二百尺作一水乎礦路。引上時,以鐵索引之;放下時,以車之自重,惟鐵索則由機放松耳。洞內呼吸通氣法,系用吸筒透出山頂,以換入新鮮空氣;並用水蒸氣,使之溫暖流通。礦洞之水,亦由鐵索運出;有吸水機,一分時能吸水十五立方尺。每日可運出煤十五萬斤。開工後,已運出十六萬噸;測算尚有五十萬噸云。附近,有圓動力機借機吸收炭中之水以制電氣及種種器械。


三位參訪者所述略同,清楚描述當時礦場運用機器,協助煤炭搬運及改善坑內通風、排水,極富工作效率的作法令參觀者大開眼界。


4.木村炭礦新一坑
1912年(明治45)秋山炭坑前後2次坑內出水後,木村久太郎為使木村組旗下礦業規模保持住一、二、三坑,1913年(大正2)計畫將礦號154(原秋山炭坑)、814及255(木村炭礦第一坑),開發新斜坑而運入器材。 按命名順序新斜坑礦山名應為「第四坑」,因「四坑」的台語讀音類似「死坑」,而礦工對於生死有所忌諱,礦坑自不例外,故改稱為「新一坑」,又稱田寮港新一坑。經排除許多障礙,始於1914年(大正3)7月,經掘進1,200尺後著炭。 坑口比定位置約在今智誠里月眉路316巷口附近,留有小地名:

新一坑:位在智誠里北部,源起於木村炭礦新一坑。1929年稱「基隆四坑」,與仁愛區龍安街的「基隆三坑」相通。因「四坑」與「死坑」音相似,不吉利,居民依舊稱為「新一坑」,現在則指整個里的北邊聚落。

土堆仔尾:昔日礦坑開採所挖掘出來廢土,就近往月眉路65巷方向傾倒,堆置如小山,即土堆仔,此地處於土堆仔尾端,故名土堆仔尾。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