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八斗子

八斗子

 

來到八斗子這小漁村,你會注意到什麼?

 

福泉寺的主持指著眼前的港口,嘴裡喃喃自語的說著:「40幾年前什麼都嘛沒有…」

「只有一些舊瓦舍茅房在對岸山腳下」

 

由於一百多公尺高的七斗山較能阻擋冬季強烈的東北季風,故此聚落形成的年代已久,約二百多年。聚落的西南側,於民國64年,八斗子漁港的興建帶動漁港國宅建立。位置就在照片右方,有8棟。國宅建於當年建港所開發而成的海埔新生地。初期住戶以漁民居多。

 

 060607a

↑為了解除基隆商、漁港的擁擠,省漁業局正積極擴建八斗子漁港。

 

巷弄裡,藏著幾間漁產加工的魚寮,維持著聚落婦女的生計,年輕人都已外流

060607b

 

 

八斗子沿海一帶以前有許多的珊瑚礁石(稱為咕咾石),剛移民的漁夫,就用這種當地可得的資源來建造房屋,稱為咕咾石厝,因為咕咾石較不怕侵蝕,這對在漁村型態的八斗子一帶是非常好的建材,但因咕咾石的需求量增加以及採集不易,所以就慢慢的被新建造的洋房所取代。

 

你可以穿梭在一戶挨著一戶比鄰而建的古厝,所形成的特殊巷弄,俗稱” 巷管仔 “中,想像一下在這種特殊環境下生活的感覺。

 

或是從即將倒塌的清代古厝建築中,想像早期大戶人家,居家生活的情形。

060607c

 

 

此處位於背風區,加上地形陡峭、地層堅硬,生活空間受限制。因此,有些居家空間大都建築在一個狹窄的平台上,房間空間狹小,再由小階梯連接成小” 巷管仔 “,和鄰居串連成一個較大的生活環境。加上面臨海洋,使老街的人和人有著緊密的生活關係。

 

尋走其間,細細品味,找尋先人如何運用紅瓦厝頂之採光、通風之建築技巧。

060607d

 

 

也可以看早期先人如何利用天然資源,從海邊或岸上撿拾咕咾石或砂岩,砌成房屋居住。

060607e

 

060607f

 

↑光復初期基隆八斗子一戶貧苦礦工之家的景象,一家五口窩居斗室,生活清苦,疾病叢生,正是百廢待舉的時代。

 

或是找尋一顆放在厝腳邊,它是先人用石頭雕成”秤錘狀”之石碇錨,想像它的故事。

060607g

 

 

老街內,除了可見早年的紅磚屋和舊聚落,咕咾石的牆壁,也有黑色油毛氈的屋頂。

再觀察旁邊二層的磚造樓房,想一想光復初期的建築工人是如何砌造這棟紅磚樓房的?

060607h

 

 

而磚房旁的老阿婆們,訴說當年磚房前的國宅,就是潔白的沙灘,沙粒不輸澎湖望安喔~都是貝殼沙

舢舨就在門前,每次颱風,風浪就直接打進家門

 

↑未築港前的八斗子,圖片來自漁業署的檔案資料,拍攝者是翁庭華先生

火力發電廠是將分隔台灣島與八斗子島的海溝~長潭溝及廣大沙灘–砂仔園填成陸地的

而我回答說:「真是阿嬤說古」

 

在觀察比較各年代的建築特色(清朝、日治、光復初期、六○到七○年代、和現代)之後,你會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家。

 

 

延伸閱讀: 

石頭來源 

風雨海上人(非吾台灣人~日據時代的中國間諜、戰火燒基隆~日軍和美軍交戰的場景、中國國民政府軍事佔領台灣~國府軍人的蠻橫和低度智慧、金圓券~台灣確實是被出賣了、百年來討海人的生活片段…)

 

沙仔園庄:

清代已成庄因有調和溪在附近注入海灣,沙浦廣大,故稱沙仔園

清末時期之聚落規模不大,然日治時期因建造北電而築岸填海,使這一帶聚落增加了擴展空間。早年日人在此建有狹軌鐵路,自八尺門通達金瓜石礦山,並在庄內設有停車站,現已拆除,改由瑞芳延長舖設鐵路,運煤至深澳發電廠。此地曾經是煤產地,如今因位於北寧路與調和街交叉口附近,交通方便商店眾多,可說是八斗子四里中最繁鬧的地方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