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火燒寮

火燒寮

對我而言,這地名是存在於地理課本上的,在此之前是不知道它躲在什麼地方?長什麼樣子?今天我要把它內在化,其實它在我的家旁邊,不遠。認識台灣,是應該實際走走才能體會更深。

國中之前都在汐止完成學業,高中讀基隆高中,青少年時期都跟雨一起生活,唉~~ 聽到雨聲,心肝會甘苦

每天都濕答答的日子,真的很難過,加上我身體並不好,到了高中還是常流鼻水,這火燒寮課本上說是全台灣雨量最多的地方,當時心想這是什麼鳥地方阿?雨下這麼多。 聽說在暖暖附近,唉~~難怪八堵常下雨,能不能請它離開阿~

長大之後,四處遊走,卻發現暖暖根本沒有火燒寮阿,印象中書上提到:暖暖火燒寮是全中國雨量最多之地。

暖暖火燒寮?

打開暖暖的地圖,根本找不到火燒寮!那麼它在那兒呢?

火燒寮在今日台北縣的平溪鄉,而非在暖暖行政區內。為什麼要說「暖暖火燒寮」呢?原來,清廷開發台灣時期,將北台灣置淡水廳,淡水廳下轄金、雞、貂、石四堡,即金包里、雞籠、三貂嶺、石碇堡;暖暖、火燒寮皆屬於石碇堡,而當年石碇堡的行政中心就在暖暖老街;了解這段歷史,就不難明白「暖暖火燒寮」之說了!

所以可知~盡信書不如無書阿,都已經是民國了說,還引用清朝的說法。吊書袋的文章真的要小心,目前還是可以看到類似的敘述「暖東峽谷位於基隆市東南部暖暖區東勢坑…此處上游火燒寮為全台雨量最大之處。」

真的要引以為戒,讀書要多方考證,實地探查一番才好。

今天先來路口看看門神─駐在所
從北43進來就會看到這一叉路,往右通往坪林南天宮,往左通往番子坑。派出所前這一小橋是有歷史的喔

061104a

派出所前的東勢橋建於昭和11年(民國25年)
061104b

061104c

東勢村派出所,其駁坎地基是日治時期所留下的

061104d

東勢村位處竿蓁林溪上游,舊稱「東勢格」,可能在石碇街之東方而得名;勢格與勢角音近,表示方向的地名是客家籍移民所慣用。又有一說是由於本村地處山地,且東邊地勢較高,因此稱之為東勢。東勢村原有東勢與紫來兩村,於民國六十七年所合併,當初兩村以基隆河支流的竿蓁林溪與竿蓁坑溪為界,為與東勢村有別,取名「紫來」,即「紫氣東來」之意。

看國內的地理,有一個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區域畫分越大的,往往人口越少,東勢村的情形便正好符合這個法則。本村擁有聞名全臺灣降雨量最高的地區:火燒寮。

從派出所往前不遠就可到達平溪國小東勢分校,該校從94學年度開始停止招生,但還是有人維護,應是接洽開放假日給人露營吧

061104e

在龍合橋附近左轉進入所謂「雙東」,即是所謂的「火燒寮古道」。

先來瞭解一下背景,台灣雨量最多的地方,在台北縣平溪鄉「火燒寮」,年平均降雨量達五、六千毫米,不僅遠超過全台灣二千五百毫米的年平均降雨量,也是東亞最高。

火燒寮位在基隆、台北、宜蘭三縣市交界的迎風面,除西南方海拔較高外,其西、北、東、東南等地勢逐漸向外傾斜,有利於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颱風,冬季的東北季風、夏季的東南季風都會在這裡形成地形雨。另火燒寮是夏季風必經之路,深受夏季風的影響。所以每年九月到次年三月的東北季風挾帶大量水氣南下,在此處受到地形攔截形成綿密的雨勢;逢夏秋季的颱風,瞬間降雨量更驚人,因而有全台「暴雨中心」之稱。 這裡幾乎具備了所有的下雨條件,包括東北季風、西南氣流、颱風、地形等所形成的雨,也難怪囊括了那麼多的第一。

民國元年,火燒寮創下八千四百零八毫米的降雨量,至今仍是台灣年降雨量的最高紀錄,連中國大陸的地理百科全書,也把火燒寮列為全國的「雨極」。相對於大陸降雨最少的吐魯番盆地托克遜,年平均降水量才五點九毫米;光是納莉颱風為火燒寮帶來的降雨,就超過托克遜一百年的總雨量。

火燒寮的雨水落地,一部分流入翡翠水庫,成為大台北地區居民飲用的活水來源;另一部分注入基隆河,往往造成下游例如汐止地區的水患,因此火燒寮的降雨量,始終是氣象局的觀測重點。未來員山子分洪道的啟動時機,也要依據火燒寮的降雨量決定。

為何這麼多雨的地方竟被取名「火燒寮」?當地的東勢村村長謝明田說,乾隆年間來此地開墾的先民用茅草搭建房舍,曾因煮飯造成火災,將全村燒為灰燼,後來人就為這裡取名為「火燒寮」。

火燒寮「見雲就落雨」,這裡十多戶居民,早習慣了一年有兩百天下雨的氣候。雨水多也有好處,八十三歲的老農夫吳有能說,這裡的花果樹木,長得比其他地方好。他在三公頃農地上種滿櫻花、杜鵑、杏花、水蜜桃、梨樹,在雨霧縹緲的山間,創造了一種幽深的美感。

061104f

這是火燒寮最後一戶~~火燒寮46號

我們摩托車一路騎到36 -1號才停止,對照去年此時,變化實在太快了

各位可以參考去年某山友的文章,東勢格-火燒寮古道

本來是預計要走到41號,但是在36-2號民宅之前選擇往右,就走到46號了,此時站在溪邊注意左手邊有登山小徑,此即通往枋山坑山的登山口,由停車處到登山口40分,登山口到基點55分(上稜左轉即為基點),過溪取左則可走到41號。通往46號的路上遇到此一木板橋,這木板橋是有典故與歷史的,是由山下另一山頭的樟樹所砍伐而來的,歷史悠久喔!

061104g

在此民宅眺望,總覺得先民實在太厲害了,一年有200多天下雨,且如此偏僻,在此營生,唉~~躲土匪也不需要跑到這麼深山阿~

在探爬的過程,我心想應該選擇一個陰天的日子,再來靜靜輕輕的重走步道一次,因為一路上腳邊的落葉總會驚醒偽裝的蔭蝶,展翅、艷麗。俯視河床上奇岩怪石,多少時空迴轉,留住多少礦工血淚呢?東勢分校全盛時期有300多位學生,如今藤蔓淹蓋了薉月,禾草撫平了痕跡,先民墾拓留下什麼?路旁的廢棄礦坑,在訴說什麼?這都需要重新細細體會一番…

今日太熱了…

通往番子坑路其實多年前我從反方向(即坪林)經過,當時路面還是泥巴路,印象中也有經過火燒寮路口,去年8月我亦是從同方向經過,路面已改鋪成柏油路,但通往火燒寮的小路,我特別觀察過,記得還是碎石子路,沒想到今年變化這麼大

整條路都已失去古味

雖說36 -1號以後還是泥土路,但路面明顯已被拓寬
這地方建設未免太深入了?花了很多錢,只為了一、二戶人家(當日亦有前往五分寮產道,情況也是如此)當然,當地人有此需要,非我這都市人所能體會或是置喙的,但花納稅人的錢,卻不精打細算,唉~~

不過整條路上,卻是可以讓人體會先人篳路藍縷打拼的精神,同行友人說,整座山頭給他,他也不願意住在這。想想出入都要靠雙腳,離平溪或是十分都有那麼一大段距離,雖說這外面的路,60年代之前都是運載煤礦的輕便道,但也是不方便阿

真的佩服先民

從空照圖可以看出這裡山頭常籠罩著雲喔

PS:2018.6.7 補述

根據前輩的口述訪談,在暖東峽谷上游有一處小地名~「火燒寮」,其與「中窯尾」、「石洞內」的相關位置如何?還要考證

2019.6.17補述

出現地名「西勢坑火燒藔庄」地名

出處:〈奉公致死〉,《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1)1898-06-30,漢文報,版次:05。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