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印地安人頭形山

印地安人頭形山

今日從深澳漁港循深澳路往番子澳岬角。眺望番子澳的地標──印地安人頭形山。

路底會經過「阿華鯊魚羹」,這是番子澳著名的小店,印地安人頭形山步道就是老闆阿華開闢的。

061105a

印地安人頭形山登山口,位於漁港油庫旁,左側往上山路已有些路條。直行的小徑則可通往番子澳岬角的奇岩區,或登番子澳山。這條山路要拉繩攀上稜線,難度不高,上去之後展望極佳,俯瞰深澳漁港。稜線上的路況極佳,寬敞好走。印地安人頭形山,約50m,上有海軍012號水泥柱。


061105b

↑此處是開始攀爬入口處的另一人頭
這裡原來是海底的海床,因為跟隨著番仔澳半島的「長高」,而變成一塊聳立的海崖,也就是我們從港邊可以看得到的印地安人頭岩壁,如果你熟悉地質生態,一定會見獵心喜,因為這塊山壁是由珊瑚骨骼、貝殼和石英砂岩構成,仔細觀察,你有機會看到千萬年前的貝類和各種生痕化石,像這樣的珊瑚礁隆起地形,除了墾丁,在台灣還真不多見。
其實沿著濱海公路,也是有不少類似的人頭,只看過往遊客有無閒情逸致慢慢發覺欣賞吧!

061105c

↑登頂之前可見阿華所立的印地安人頭形山解說牌:『此山自民國36年6月20日後,已無人登過,今因配合觀光景點,特獨立開拓此山徑,以便登山。此山海拔高180公尺…』,可見因為軍管之故,很多地方都被我們忽略,該軍營已於近年撤離。

深澳岬角又名「番子澳」,名字由來可能因昔日平埔族原住民部落分佈得名。此處離基隆望海巷很近,望海巷舊名「換番」,即是漢人和原住民交換物品的所在,故名。戰後,第一任里長羅文通將此地取名為「望海巷」,以取「雅」之意。
這裡曾是平埔族,即凱達格蘭族人的漁場,在一千多年前,凱達格蘭族人從澳底登陸,散居在東北角各海岸,從地名可以知道這裡也曾是凱達格蘭人的聚落所在,他們曾在這裡以傳統牽罟和利用魚的向光性,利用駕火焚船的方式以船隊到海上捕魚。

另有一說番仔澳是因漁港北方岬角的外形,從側面看去有如一個原住民的臉,頭朝內、腳朝外仰臥海中,因而得名。早年九份所產黃金,皆經由深澳運出海外,而自九份遠眺深澳漁港,最能領略番仔澳港灣美景。

接著眺望不同方向的視野

061105d

↑眺望九份和瑞濱中油油庫港

061105e

↑番子澳山,上有基點

061105f

↑右邊遠方就是望海巷,也是每年中元普渡放水燈的地方
左方這一草原山坡是「建基煤礦」的礦渣長年累月堆置而成的,目前山頭上(港仔尾山)還可以見到捨石軌道利用撞擊翻車臺,然後丟棄廢土石設施,有2座以上喔(補2)

061105g

↑後方即是基隆嶼,腳底就是海軍水泥柱基石

番子澳半島的砂岩地層在波浪、海風、烈日等大自然的營力作用下,形成特殊的海岸景觀,如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洞、蜂窩岩、海蝕溝、蕈狀石、生痕化石等,造型變化多端,值得花一天的時間慢慢探索與欣賞。尤其是像極大象的拱門,既奇特又壯觀,令人嘆為觀止。海蝕平台裂縫〈層理或節理〉長著低矮的植物,如濱排草、蔓荊等,而礁岩上也生長著石蓴等藻類。(補1)

↓由於之前曾經遭受重油污染,所以岩石顏色失去原來色澤

061105h

漁港附近有一個採煤的廢礦坑,礦坑口已經封閉,但坑口上依然可以看到橫寫著「海底坑」三個字,屬於建基煤礦,據聞此坑為一斜坑,深達海底數公里,這裡的煤層,煤質相當好,後來因災變頻繁,繼續開採又不符合經濟效益,終告封閉,走入歷史。就地層而言,此地屬南港層,底下則是產煤的石底層,因此像這樣有一個礦坑專門挖海平面以下的煤礦,在台灣是非常少見的。

061105i

這是丟棄礦渣的設備,這山頭目前有三座,所造成環境的污染,卻是老百姓來承受。

061105j

其實當天是先去攀爬「深澳山」的,只不過事先沒有研讀資料,友人說只要5分鐘,以為已經爬到山頭,所以誤打誤撞從「榮美教會」後方山脊,硬闖下來。
這是從深澳山看往番子澳
港仔尾山的下方其實可以當作私人的祕密海灘

061105k

看往八斗子和望海巷漁港,下方公車即是中元普渡放水燈之處

061105m

選一個陰涼的日子來此處,可以讓人放鬆心情,嬉戲探險,值的推薦給各位

補充資料:
1.欲了解番子澳各種奇岩怪石,請參看此篇文章的照片
東北角海岸生態之旅
2. 建基煤礦歷史
3.欲瞭解更多昔時礦坑風貌 請看 街貓的鐵道網站
4.人間雜誌曾經有一篇專訪建基煤礦的文章 望鄉的礦伕 1986.01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