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全台No:1基隆夜學會
基隆夜學會
說起「基隆夜學會」就要提到日本人「石坂莊作」這號人物,他於明治 32 年( 1899 ) 11 月遷居於基隆,鑑於:
「當時基隆地方除了官立的小學校及公學校外,甚缺青年子弟的普通教育機關,至明治 36 年( 1903 ) 2 月,與小學校長故佐藤謙太郎商議籌設基隆夜學會(即明治 44 年 6 月的總督府認可基隆夜學校),來陶冶青年子弟,然而地處熱帶殖民地的青少年們多流於安樂惡習,為喚起青少年讀書趣味及矯正風教,決定籌設夜學會,同時成立文庫。」
所以石坂莊作於 1903 年 2 月 23 日創立基隆夜學會,可說是在殖民地臺灣最早之私立學校。成立宗旨是要讓貧窮不能入中等學校者有一就學的機會,而他們多為白天要工作的商店員或工廠學徒, 時間較為欠缺之日本人以及臺灣之青少年為對象,因此以夜間為上課時間。
↑圖為成立之初暫借哨船頭街一丁目龍王廟(或說二重橋街)作為上課地點(有此一說,此廟最初位於基隆神社入口處,現為浸信教會), 1909 年始在義重橋街新築校舍。
↑右方就是夜學會的位置
而有關基隆夜學校在「私立基隆夜學校」(石坂莊作著《御賜之餘香》 ,頁 6-61 )有詳細之記載。 1911 年 6 月 3 日 ,基隆夜學會改稱基隆夜學校, 1937 年 3 月改稱「私立基隆商業專修學校」, 1944 年 4 月改名為「私立基隆商工專修學校 」。西元 1945 (昭和 20 )年 5 月,當時具有軍港功能的基隆成為美軍轟炸之對象,學校也遭到轟炸,校舍、設備、文書資料等全部被燒光。該校是日本人與臺灣人共學,學生數之比率,在大正中期臺灣人已經超越五成,從這個學校畢業的臺灣人當中,優秀之人才輩出,光復後活躍於臺灣社會。關於這點,陳青松在〈日治時期的文史瑰寶─石坂荘作〉有詳細記載。
按:「基隆大事記,P22」記載,1911.10.4 私立基隆夜學校核准設立。
↑基隆夜學校全景〈增築後〉。連結網址: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detail.jsp?dtd_id=32&id=24582&551&pk=seq&showlevel=2
另《臺灣文獻》 53 卷 2 期,西元 2002 年 6 月,頁 235-244 )亦有如下之敘述:「據今之基隆文獻掌故耆宿洪連成的著作<滄海桑田話基隆>(一九九三年基隆文化中心出版)也談到:
「基隆夜學校的畢業生,於臺灣光復後,皆居基隆藝文、工商、公職等骨幹地位,有國民黨基隆市黨部首任主委徐志剛、第一屆參議會議長黃樹水、前仁愛區區長張生塗、本省知名臺語歌曲作詞家葉俊麟、名聞全臺的傳統詩人陳祖舜…」可見該校為臺灣同胞,造就不少人才。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顏欽賢先生出面重組董事會並兼任校長,借顏家祖廟維持上課,民國35年9月1日在市參議會會議室舉辦「綜合校友籌備會」,民國 37 年改稱「光隆商業職業補習學佼」。民國 44 年顏欽賢先生率其哲嗣惠民、惠忠二位先生,為了擴展校地,將其所居住的 < 陋園 > 部分區域捐出,並購買土地捐資興學,創立「光隆商業職業學校」,將原補校增設高級部於夜間上課。
民國 59 年改制為「高級商業職業學校」,並聘創辦人之一顏惠忠先生主持校務,民國 75 年增設家事類科奉准改名「私立光隆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迄今。
基隆夜學校經數度更名、改制,演變而成今天的光隆家商,這其中的緣由,眾人的努力接棒,身為基隆人要知道這段歷史,並要感謝「石坂莊作」當年的興學義舉~~感恩! 石坂先生。
目前僅存校門入口左側一棟兩層樓高洋樓充當為警衛室,為當時 < 陋園 > 中僅存之建物,來見證當年的歷史 …
按:「基隆市大事記,P108」記載,1952.2.23 本市私立光隆商業補習學校,慶祝創校50週年紀念。(間接證實,石坂莊作於 1903 年 2 月 23 日創立基隆夜學會,的真實性)
按:「大正十五年度臺北州學事一覽 敎育課,P54」記載,初期借曹洞宗教布所一隅授業,1904年移至基隆小學校上課,其後迭換上課地點。1909年12月新校舍築成,1911年成立私立基隆夜學校,1913年成立財團法人組織。
按:「大正十五年度臺北州學事一覽 敎育課,P56」記載,財團法人私立基隆夜學校,地址:基隆市基隆字義重橋84番地,設立許可:大正11年10月30日,理事石坂莊作,修業年限:2年。
—
光隆家商50歲 秀鎮校之寶
老校鐘、老煤炭 校史展中亮相
【記者阮南輝╱基隆報導】
基隆市光隆家商今年的校慶活動,2件超過70年歷史的鎮校之寶─老校鐘及1塊煤炭,將在校史展中亮相。
光隆家商的前身是「基隆夜學會」,創校於民國前9年,當時是日人當校長,但經費多是地方人士出資,並以顏家占多數,台灣光復後,顏家接辦學校,歷經6次更改校名及遷校,44年落腳信二路現址。
光隆家商將在今年5月,慶祝在現址設校50周年,籌備園遊會、校友回娘家等系列活動,最特別的是校史展中,有2件鎮校之寶都會亮相。校方表示,顏家在台灣光復前已從事煤礦開採,光復後,除了接辦校務,也接辦部分原本由日人開採的煤礦。
鎮校之寶的1塊高、寬各為30多公分的煤炭,是顏家接辦日人在台北縣瑞芳侯硐礦坑首次開採的煤炭,保存下來留作紀念。校方人員說,曾經有人出高價希望購買這塊煤炭,但都被顏家婉拒。
另1個鎮校之寶是老校鐘,光隆家商總務主任賴榮成表示,這個老校鐘已有70年以上歷史。
【2005-03-19/聯合報/C2版/基隆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