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48:本市No.1名聞全球的地質學者-顏滄波

48:本市No.1名聞全球的地質學者-顏滄波

顏滄波是顏國年的次子,台灣知名地質學家。

根 據顏滄波(1914-1994)的回憶,他於1935 年臺北高校畢業前,看到報紙上有一則新聞,提到華南有個製糖關係的團體要來臺灣參觀製糖工業。他心想如果自己進入製糖化學講座就讀,畢業後就可以去華南參 與製糖工業由土法改為現代的計畫。雖然後來顏滄波因為其父臺陽礦業社長顏國年(1888-1937)與地質古生物學教室的早坂一郎教授為舊識,而轉入地質 古生物學講座就讀。

1935 年4 月初入臺北帝大農藝化學科就讀,4 月中旬轉入生物學科地質‧古生物學講座就讀。該講座有教授早坂一郎、助教授市村毅與富田芳郎等。當年4 月21 日,臺灣中部發生大地震(在記錄上僅次於1999年九二一地震的規模),23 日早坂就前往新竹、臺中初步勘查災害及地變情形,並計畫從事震災地區的地質地變調查。5 月起,顏氏隨早坂等人開始做野外調查工作,在一面看、一面聽講解的情形下,開始其地質學的學習生涯。

1938 年,以「臺北州三峽地區的地質研究」作為畢業論文,獲得臺北帝大理學士。畢業後曾短暫留校任副手數月,隨即回老家臺陽礦業調查課任工手,負責九份金山和購買礦山等地質礦床調查。

1938 至1940 年,數次前往朝鮮調查黑鉛、金、鎢礦等若干礦區。

1941 年2 月,以臺北帝大講師身分,隨早坂等人赴海南島從事地質調查。

1942 至1946 年,經林朝棨(1910-1985)介紹,赴北京大學地質系任副教授。

1947 年7 月,由北京返回基隆。9 月,至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後更名為中央地質調查所)任技正兼第二研究室主任,並於1946-51 年及1963-64 年兩度在臺灣大學兼課。

1954年,以「臺灣變質岩的研究」獲得日本北海道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1974 年,自中央地質調查所退休,轉任中央大學地球物理所主任。

1984 年,自中央大學退休。顏氏著述甚豐,一生發表論著200 餘篇。

顏氏在臺灣省地質調查所時期,主要負責礦物、岩石與礦床的調查。

1946 年,調查了豐田、關山日出、臺東石頭山等地的蛇紋岩。

1949 年,調查東澳銅山的銅礦礦床,首次在結晶石灰岩中發現「紡綞蟲」化石,這個化石的發現將大南澳片岩的年代帶進了古生代。

1951 年,又在武塔南方湳子溪所採的大理石岩石薄片中發現數種紡綞蟲化石;而武塔附近另一條河川中的石灰岩中則發現中生代白堊紀晚期至新生代曉新世的珊瑚化石。

1952 年,在馬太鞍溪上游的結晶石灰岩塊中,首次發現二疊紀珊瑚化石。

1953 年,調查武陵溪時,在板岩層中發現有孔蟲化石的破片。並整理臺灣的片麻岩,發現臺灣的片麻岩為島弧型的片麻岩,與外國地盾型不同,自此開始以板塊運動學說重新檢討世界各地片麻岩。

1983 年,開始引進重力、磁力、地電等地球物理方法,配合地質調查研究臺東縱谷。此舉不但對於臺東縱谷的地下地質生成原因提供另一個新的視野;更促進地質與地球物理兩大學門的合作。

曾親自撰寫回憶錄「地質生涯一甲子臺灣地質調查先驅顏滄波教授」,可作為地質人員之參考。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