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本市No.1寺廟-和平島天后宮
有一說是明朝崇禎年間,華南貨船入泊,船上媽祖停駐和平島,住民築草寮於城背尾(即聖薩爾瓦多城)一地奉祀。
又有一說是相傳於明朝萬曆年間,和平島地區海盜眾多,船上有供奉一尊媽祖神像,結果船行至和平島,卻莫名奇妙無法再繼續前進,船員燒香問媽祖的結果,媽祖示意想要留在社寮,不想再與海盜同行,船員無奈便把媽祖神像請至岸上供奉。
清 乾隆十二年(1747),和平島上各姓宗族,擇選面向西南的媽祖婆印石處建廟,被封賜為「大雞籠港口天后宮」;嘉慶元年(1796)擴建天后宮,增二廂偏 殿,前殿中井至宮埕遼闊,廟貌蘶然;道光二十九年(1849),社寮媽祖諸神靈佑安、海水澄清,各姓宗族隨重修殿宇,並書匾『海波不揚』以記;清將劉鴻銘 上奏巡撫書匾『廻波嶼岸』,以相呼應。(另一說法是文獻上亦記載曾有一塊題名為「海波不揚」的匾額,是明朝萬曆年間李姓欽差送來的御賜寶物)不管如何,天后宮可說為基隆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也是北部最古老的媽祖廟。
從 明萬曆年間以來,天后宮前後經過三次的遷移,西元1937年日治時期,當時的日本政府為重劃道路,將宮廟拆除,僅留左廂偏殿奉祀媽祖;1949年,天后宮 在現址重建,廟身由宜蘭師傅陳阿屘負責完成,前殿的木雕當時為做場作,由廟中線劃分兩邊,左邊叫龍邊,右邊為虎邊,各由工藝名匠黃龜理師與阿土師雕刻拼 場,黃龜理師在王爺公廟做,阿土師在天后宮現場做,因此天后宮的雕刻非常值得細細觀賞。
民國91年整建後的天后宮,從各殿安置的石刻,對石材與雕工的要求非常嚴格。和平島300多年來有多國的旗幟先後在島上飄揚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多元族群文化匯聚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