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77:本市No.1揚名國際的青少年民俗運動團隊-中正國中民俗體育班

77:本市No.1揚名國際的青少年民俗運動團隊-中正國中民俗體育班

民國六十九年傳統藝術扯鈴、跳繩,在國中階段尚在萌芽,中正國中鄭慶忠校長,即聘請本市對扯鈴、跳 繩頗有研究的廖達鵬老師來校任教,並著手發展傳統藝術扯鈴、跳繩。首先取得教育部、台灣省教育廳以及本市教育局的同意正式成立「民俗扯鈴、跳繩班」,招收 和平國小、武崙國小、東信國小的優秀人才和培育本校學區內對扯鈴、跳繩有興趣的學生,使國小的扯鈴、跳繩運動,能再經國中階段延續及開花結果。

為 吸收優秀人才投入民俗扯鈴、跳繩運動的行列,校方首先和家長溝通觀念。由於國中升學主義,深值民心,「民俗扯鈴、跳繩班」給學生家長們直覺的感覺就是「四 肢發達、頭腦簡單,那是『放牛班』學生的玩意兒」,很多人以都鄙棄、不屑一顧的眼光來看待它,而以各種不同理由來婉拒學生加入,為了使「傳統藝術」能延續 發展,經常做家庭訪問,與家長溝通觀念,並且義務指導,每天利用一至二小時的時間練習扯鈴、跳繩項目和對課業加以輔導,不因考試而放棄活動,也不為了比賽 或表演而影響課業。不分星期例假,不怕寒冬風雨,不畏烈日炎夏,民俗班的學生和老師,每天均到學校上課和練習,終於使課業和技術能兼籌並顧,贏得家長的信 任,遂使今日的學生家長均能以「民俗班」的學生為榮。

而 為了推廣傳統民俗藝術扯鈴、跳繩,使本市各國小優秀的民俗人才,均有機會進入中正國中「民俗班」繼續發展,經由連明信校長的大力奔走,終於在民國七十五年 取得台灣省教育廳和本市教育局的同意,「民俗班」招收對象不受學區限制。民國八十年周明宏校長接任後,為了使「民俗班」能更進一步的施以有系統的教學訓 練,積極與教育部、教育廳以及教育局協調,終於在八十一學年度正式成立「民俗跳繩班與扯鈴班」,一年級起各招收一班特殊班,每班學生三十人,同時由教育部 及教育廳撥款,興建一座「民俗館 」,民國八十六年王仁君校長接任後,積極促使「民俗館」落成啟用,提供訓練場所,民國九十三年郭清順校長接任後,積極推展創新活動,這是本校「民俗班」另 一個新里程的開始。

經過多年的努力,汗水沒有白流,有耕 耘終於有了收穫。中正國中民俗代表隊出神入化的技術,不但為基隆市贏得不少榮譽,也成了基隆市重要特色之一,經常在地方節慶、文化活動及各種國際活動中表 演,也被邀請至國慶遊行、國慶晚會、國建晚會、自強晚會…等重要慶典中表演,令全國同胞刮目相看,嘆為觀止。

而創立者廖達鵬被稱為台灣「民俗體育之父」,是以42年的犧牲奉獻換來的成就。當年民俗體育班草創初期,校方除了精神支持,沒有什麼資源,廖達鵬一手挑起班務,白天教書、帶學生練跳繩,晚上為學生加強課業、還兼煮飯燒菜,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

廖達鵬無怨無悔地把青春都奉獻給民俗體育班和學生們,直到37歲才結婚,也因為廖達鵬的執著,民俗體育班的學生課業成績好、民俗技藝嚇嚇叫,出國巡迴公演令外國人嘆為觀止,政府基於廖達鵬對國民外交和民俗體育發展的卓越貢獻,頒給他國家薪傳獎,也是全國最年輕的得主。

民俗體育班以台灣民間的跳繩、扯鈴、陀螺為基礎,將運動、音樂、舞蹈融合在一起,另類的藝術表達方式,奇招百出,令人嘆為觀止。民俗體育班歷年所有演出戲碼,均出自廖達鵬精心設計,學數學的他,經常出其不意,研發一些令人想像不到的新招。

扯鈴班表演的「螞蟻上樹」,除了扯鈴會爬上去,廚房的大鍋蓋,也能像螞蟻般爬上樹,還有在陀螺架上疊磚塊,疊到15個高,陀螺高手站在另一端,將陀螺越過磚塊,不偏不倚,打在陀螺架上僅有的空隙上,功力快又準。

此外,廖達鵬挖空心思,設計特製的安全帽,頂上有個陀螺架,蛇螺打在頭頂上的陀螺架上,學生露出可愛笑容,令人鼓掌叫好。曾結合pizza新造型,隨性以單人、雙人、三人或多人團體方式,做不同隊形變化演出,創意十足,傑出表現,獲得2005年全國民俗創意賽第一名。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