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全市No:1佛教的傳佈 - 源齋堂
荷領時期臺灣有無佛教傳入,因無文獻可徵,只能存疑。臺灣真正有佛教始於明鄭時期,臺南竹溪寺、彌 陀寺與嘉義的龍湖巖,為當時的三座名剎,但佛教的傳佈也只限於臺南附近。北臺灣當時還尚未開發,而基隆更是草昧未開,蓁莽蕪沒,徒為鄭經流放犯人之地,根 本談不上有無佛教之發展。
清領時期北臺灣逐漸開發,雍正初年已有漳州人至基隆拓墾。隨著人口的增加,基隆市街陸續出現,形成俗稱「大基隆」的街區。基隆地區真正有佛教的傳佈,即由此一區域開始,始於張賜歡(普漢)居士及同道教友於咸豐 11 年(1861)所建的齋堂-「源齋堂」。
張 賜歡居士曾赴福建鼓山湧泉寺皈依三寶,篤信佛教,持行齋戒,嗣再入福州城西「一是堂」(齋教龍華派)受法為傳燈,按龍華派分列九品,張居士名列太空(二 品),其地位僅次於空空(一品),返臺後於本市後井子(今仁愛區)發起創建源齋堂,至1863年(同治2年)竣工。1901年第一次重修佛殿,1921年 第二代堂主張添福第二次重建擴大,1923年完成,改稱「代明宮」,戰後改奉「太陽公」或「太陽媽」,四代堂主同屬一家。
據史料記載,本市眾多寺廟當中,僅有代明宮奉祀太陽星君,甚至全台灣地區供奉太陽星君、太陰皇君的廟宇,也才只有六座而已。本廟值得一提的是歷任住持同出一門,世代相傳更為美談、與眾不同。
源齋堂為基隆地區最早的齋堂,亦為在家居士宣揚佛教之創始,該堂除供做善信道友共同修持外,並宣教弘法、廣施慈濟工作,極獲地方人士好評。此一齋堂為一「囝孫堂」,現為第四代傑智居士(俗名張愛玉)主持堂務,迄今已歷一百四十餘年之久,梵音繚繞,香火鼎盛。
參考資料:
請參見朱其昌主編,《臺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臺中:佛光出版社,1977 年),頁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