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到這段話,百感交集…
…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
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面對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寂》
第一次遇到跟自己有關的死亡是大一時某次回家,一下車就看到路旁的輓聯,細看之下竟是我小學同學的名字…當時對「死亡」這件事就銘刻在心,之後接連父喪、嬤逝,然後前年母親的殞歿。
對死亡深感恐懼的我,這麼多年來參加不少親友的告別式,這儀典也免不了終須面對,親自披掛上陣。
親人的離開帶走了靈魂卻留下最深刻的愛
…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罹癌告白:請將人生「往前移」
我是一名婦科癌症醫師,三十年來,我曾將無數病人由癌症陰影底下挽回,也忍痛送走不少被癌症帶走的病人。我曾宣稱我用心治療我的病人,用同理心對待,教導他們要「面對疾病,繼續生活」,然而,不曾親身與死亡錯身者,所有安慰的話語都如同「隔岸觀火」。
是的,如今我了解以往自己是如此的不足,在我變成一名癌症病人之後,我深刻體會到 Martin Heidegger 所說,人只有跟自己的死亡相遇,真實的自我才會顯現。
…生死觀能悟出一些無常,再進一步明白同理心,再往前邁進啟發出慈悲心,通達到究竟漸漸放下㸔破。隨即了悟生,離,死,別,愛,恨,憎,苦,樂皆為一體,其實這些全由自我主觀意識形成的感知與感受而有了所謂的分別。分別與執著心吞噬了智慧還有平靜純淨的心性,人們於是脫離不了這一再不斷循環的困擾。 by 網友Sam Shen
回想先母在生的種種,有些無奈、有些感慨,更多的是懷念…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很純粹的,只是有時表達錯誤,造成彼此關係緊張與誤解。如今隨著雙親逐一殞滅,不久我這孤兒也要踏上父母同樣的終路。只是在那之前,雙親的離去給我怎樣的教誨呢?
近日重新認識了蘇東坡,對其一生與奇人軼事有較多的了解,在這篇論文「蘇軾詩中對生命本質的思考與認知」,給予我不少啟發與學習之處。
所以再如何恐懼死亡,最終也要坦然接受,回歸塵土。肉體消失、愛~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