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南子吝漫遊

今屬於新北市瑞芳區南雅里一部份的南雅,位於基隆火山群草山(海拔 723 公尺)之北,瀕臨東海,屬於凱達格蘭族「三貂四社番」(指的是三貂社、山朝社,包括舊社、福隆、南仔吝、遠望坑等4小部落,為凱達格蘭族巴賽支系的重要發祥地與活動的區域,亦為清朝中葉由淡入蘭陸路的必經之地,地屬今台北縣貢寮鄉。),舊稱「湳仔面」。

ps:思考數月,我對現在這個地理點「南仔吝」是屬於三貂社,有點存疑,或許應該另指他處。現今的南雅此地,其農業經濟是否能支撐一個社口(大約10幾戶吧!),我覺得不太妙。

「湳仔(lamʟ-ma`)」本來指爛泥淤積很深的低窪地,久之,成為地名。在此地是因南雅到鼻頭一帶山脈一大片臨海斷崖的形狀,因岩石風化導致岩石嶙峋,因此稱「湳仔面」,又有一說是「南子吝山」遠看酷似人的臉形,並直望海上,像一男子望著海,因此又稱「男仔面」。其北邊的水湳洞,原指現在製鍊廠(十三層)廣場右側巨岩旁若干個海蝕洞。洞旁邊有溪流自山上流出,早期在洞旁形成「湳仔地」(濕地沼澤),所以稱做水湳洞。
 
明治39年(1906)出版的「臺灣堡圖」上稱這裡為「南仔吝」,可能是選與地名相近音的漢字寫成,至於一山之隔的「哩咾」指的是禮樂煉銅廠的位置。(禮樂煉銅廠於民國66年7月開工,該地原有居民20餘戶,協議遷往他處,其後有一座大富煤礦因此被迫收坑。)
1920年之後從「仔」變「子」~改稱「南子吝」,二戰後1946年,又雅化成「南雅」。
一再更改的地名,如沒有根的花,失去了地名的地形、地質、歷史等的意義,讓後代子孫忘了土地原本風貌。
…舉例來說,仔細閱讀台灣堡圖上的地名,每個地名(漢字)上註記有日文片假名。這是日人根據當地住民地名發音的拼音註記,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片假名拼音,去推敲清朝末年時台灣某一個聚落的地名發音,進而分析出命名該地名的語言類型(如閩南、客家或平埔族),以及該聚落的主要族群。
「南子吝」、「哩咾」是清道光年間福建人李新南開闢,不過因為李新南沒有後代,因此改由林九班開闢,當時從事開墾梯田、捕魚為生,本地以林姓最多。
早期居民皆從事捕漁,冬季則以農耕或打臨工,民國六十七年濱海公路開通後,人口紛紛外流,漁村生活形態也漸式微,今日的南雅,最為人們熟知的,莫過於因長年飽受東北季風、豪雨以及巨浪侵蝕,所形成的奇岩嶙峋景致,這些奇景不只被譽為北台灣最豐富的地形地質景觀資源,更擁有「南雅奇石」的美名。

↑遠觀南子吝山

↑「湳仔面」的地形

↑看這地勢,可知南子吝社的人口規模不大

↑「哩咾」,年產五萬噸的「禮樂煉銅廠」廠區,「禮樂」就是「哩咾」Linowa雅化變成的

↑就地取材的古厝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