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漫遊大石壁坑、石壁坑、龍崗、風櫃斗、竹子湖、大嶺古道、五酒桶山(二)

此地春冬雨水過多、夏秋則有缺水危機,單靠水稻農作營生,實屬不易。

此山望向彼山,雞犬相聞實是一幅山村景象。我想像當年兩山夾處,童山濯濯,山坡皆被開闢成水梯田,樹木化成柴薪…應該如下圖所示^^

↑以上4張照片拍攝地點是深坑林家草厝

今天學到一句俗諺:「師渡徒,徒渡師。」

↑眺望風櫃斗

↑老村長的雜貨店

林家百年三合院就在其旁,這次不方便打擾就沒記錄(窘)

↑由廢棄的土地公廟石材建造的公佈欄

↑龍崗村入口意象、碾米間

↑畫龍點睛

↑質樸的土地公廟

↑楊家鎗樓。為防禦當時土匪侵擾,在大宅外面旁邊興建此樓。

 

整棟建築底座構築豎石,上面兩層樓,共計三層,有小型城樓之規模。有土匪來襲時,族人迅速將壯丁集中於鎗樓,居高而下將匪寇擊退。鎗樓的上層原設一站立兩尺多高石雕觀音已被偷竊,鎗樓年久失修,亟待維護。 

↑居高臨下防範土匪

↑石壁坑內姑娘廟

↑水尾土地公廟(或稱「石洞土地公廟」、「田螺山福德廟」,可通往昔日德春煤礦舊礦坑、礦工的沐浴池和火藥庫,礦場約1967年申請開採。

民國 35 年之前龍崗里名為「大石壁坑庄」,居民稱此處為「石壁坑」是一處畚箕型陽宅風水財庫聚集的好地方,下游縮口處叫「石洞」是「水尾土地公廟」(慶安庄土地公廟)的所在。

這裡因大小石壁而得名。石壁是順向的岩石經流水沖刷而成的大磐。

↑早年沒有橋樑可以過石壁坑溪去祭拜「水尾土地公廟」,溪水高漲時,村民只好在對岸遙拜。現在雖然有橋可以過溪,但是老人家們要登上陡峭的田螺山,自身體力、腳力已不支,所以仍舊虔誠的在石頭上遙拜對岸田螺山峰頂的土地公。

 

↑田頭土地公廟。原來石壁坑有「田頭土地公」、「田尾土地公」,計三尊土地公分鎮三處,村尾還有一尊「水尾土地公」(慶安庄土地公廟)鎮守村口,守住財庫。每逢插秧、割稻或是初一、十五,村民都會前往拜拜。後因梯田荒廢農路損壞,曾有一「阿美」女士前往拜拜,因農路雜草叢生竟而跌倒,有感而發她想:「農路如不整理,必然會有人再跌倒,村內有三座土地公廟,整理費時,不如遷廟將三座土地公廟合而為一。」經徵詢村民同意之後發起樂捐蓋廟。由簡旺掌先生負責興建事宜,廟址就選在路旁的「埔仔尾」現址。民國七十年間「田頭土地公廟」新廟落成,內供奉來自三處的三尊面目慈祥神態自然的石刻土地公,此廟又稱「埔仔尾土地公廟」。

↑石壁坑山,143m,礦務課第四百四十六號、未列名五七號基石。

↑昔日的五顯大帝紅壇。

↑戲棚

↑昭和九年(西元 1934 年),總督府開始在境內設立石壁坑國語講習所(雙溪公學校經管案)於現今石壁坑街17 號。

↑位於石壁坑街盧家古宅附近,原來就有一顆巨石,家裡有未成年子女的居民,常於農曆七月七日來此祭拜「石頭公」,盧國松先生回鄉之後,積極恢復「大嶺古道」風貌,並印製簡介贈與登山客。除此並自己書寫雕刻一「龍」字,稱為「龍字碑」與草嶺古道的「虎字碑」相對應,附近古道由盧先生一人整理,古道最高處可以見到澳底海邊的風景。

↑大嶺古道龍字碑,媲美虎字碑

↑往五酒桶山

↑眺望竹子湖、草嶺山、灣坑頭山。

↑眺望戲棚方向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