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人文手冊初稿(1)~女中念真情

女中念真情

 

我們的故事,是在女中寫下的
當我們制服胸口上的槓槓滿三條後,就不得不離開這裡,各奔前程
當離開之後,才想起紅樓上的某一塊磚,還遺留著青春的字跡

 

位居基隆市東郊,日治時期屬於「幸町」,就在田寮河上游堤岸的信一路、東信路口,從1924年建校迄今的基隆女中,就位在這繁忙便利的交通動線上。

 

校地前臨田寮港運河和紅淡山,市立體育館、游泳池就在學校右側不遠處;後依青翠的緩坡,與中正公園、市立綜合體育場、東信國小為鄰;人文薈萃、鬧中取靜,自日治時期以來就是基隆學子心中嚮往的理想校園。

 

 

↑1960年基隆高等女學校全景

 

基隆女中創立於民國十三年(日本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四月二十三日,日治時代原名「台北州立基隆高等女學校」,首任校長日人近藤廉三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地理歷史科敎諭兼任,至民國十五年五月始正式真除。近藤廉三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地理歷史科,後擔任臺南師範學校勤務、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敎諭等職務。

 

初借「基隆尋常高等小學校」之一部(今仁愛國小)為校舍,翌年復借「基隆公學校」之一部(今信義國小)為辦公處,至1926年校舍完工,方遷入現址。1939年時臺灣全島境內共有15所高等女學校,其中以臺北三高女所收的台籍女性人數為最多,高達 681人。而本校則大多是島內日人女性就讀,而台人就讀大都具有相當背景且經濟寬裕,人數約佔一成,首屆畢業生中台籍共13人,而社會對畢業生素有「女秀才」之譽。

 

↑創校紀念,攝於1924年,於今仁愛國小

初期修業年限為4年,一學年3學期,每個年級只有2班。入學資格為一般的尋常小學校6年級畢業即可對高女提出入學申請,畢業後可對高等學校及高等專門學校提出入學申請,繼續深造。課程除了注重國民(公民)、數理及體育訓練等科,高女則額外著重家政及外語之選修,故程度略遜於男校。

1938年8月,日人池誠安祥繼任校長,任期直到1946年元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派鄧世英先生主掌校政,改校名為「台灣省立基隆女子中學」。三月,旋由廖碧英女士接任;八月,復由孫致和先生繼任。1951年2月,劉平侯先生任校長;1954年2月,石季玉女士任校長。

光復初期,物質缺乏、民生困苦,僅有高初中部六班,學生178名。嗣經歷任校長慘淡經營,加以政府極力推廣教育普及化,學生急遽增加,1955年,並於暖暖設立分部,至1957年時,已增至高中7班,初中22班,學生1365人。

1957年7月,黃東生女士就任校長。在長達十六年的服務期間,對於整頓校務、充實設備,整建校舍等方面均悉力以赴,先後興建大禮堂、科學館、圖書館及後山平房教室3棟,奠定學校之現代規模。1968年,開辦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初中部因而停招,同時附設高級家事職業補習學校(夜間部);1970年初中部結束,分部停辦,遂更名為「臺灣省立基隆女子高級中學」。 

1973年,徐瑞桃女士繼任校長,為提高學生素質,停止增班,並致力發展學校特色,擴充教學設備,並於1977年起破土興建現今行政大樓、活動中心、體育館,黌宮宏規漸備。總計在任歷經十八年的努力,使基隆女中非但升學率逐年提高,在地方人士心中亦建立良好的印象。2000年2月改制更名為「國立基隆女子高級中學」。

而行政大樓因以紅色為主色,所以女中人暱稱它為「紅樓」。「紅樓築夢」~描寫的是多少女中人在此編織著她們的未來,建構她們的夢想,穿梭在歷史和現代之間,坐在每個位子上,像是接受著前人的傳承。

從窗戶探頭出去,妳是否發現~看著和前人相同的景色呢?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