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瑪陵石頭厝

這是我瑪陵老家的鄰居,正確說此地應屬瑪東,小時候常上去玩耍參觀,沒想到是這麼寶貴且有典故,對照我那已被拆掉的老家,此古厝確實不一樣,我們是土角厝,他們是石塊堆砌而成,也聽說石塊是瑪陵溪還有溪運時代,從基隆河輾轉運來此地建造。
 
不過此古厝已經賣給他人,準備蓋農場、民宿之類的,怎原屋主會申請歷史建築呢?看來還是要回老家一趟問問^^
同樣豪華的石頭厝在大成街(舊保甲路)也有幾間,路頭的舊跡翠谷橋,推測古橋可能於大正15年(1926年)左右竣工,六角形的橋墩,古樸美麗。橋下溪谷有小瀑及壺穴地形, 還可看見昔日的水圳遺跡。
 
還有一間在日治時期為瑪陵坑第一戶蓋紅磚瓦厝,位於瑪新橋旁,稱為「瓦厝內」,故當地有一句俗諺:「周阿慶第一富,起大厝」,故此地又稱周厝。此位周阿慶不知跟周火生有何關係?因為據悉周火生有5個兄弟,在這附近山區都有其宗族形跡,例如壯觀里的周厝。
 
瑪陵坑原為凱達格蘭社之一,早在1630年由西班牙來台的神父Jacinto Esguiev已描述過
…瑪陵坑由四、五村所組成,人口約600人,多數為工匠…
 
一直到清乾隆初葉,始有盧、周、陳三姓入墾,以茶葉為主,地屬淡水廳石碇堡管轄, 清末的瑪陵坑已是繁榮的地方,依資料顯示,瑪陵東勢庄有183戶983人、西勢庄有93戶574人,而七堵庄才73戶434人,瑪陵東、西二庄加起來的人口數是七堵市街的三倍之多。
 
日治時期,瑪陵全境幾乎都是礦坑,比較著名的是明治37年(1904)周火生在東勢下股開礦;大正9年(1920)城綺彥五郎在仙洞湖開礦;大正12年(1923)熊本源吉開採瑪陵坑炭礦。一直到民國65年之前,阿班嶺(現在瑪西內寮一帶)的日德、日德新及福海等礦廠的進出礦工均達千人之譜,故有「若行到阿班嶺,著無想厝內某子」的俚語,足見當初此地繁盛之貌。
 
***
 
瑪陵石頭厝 屋主申請歷史建築
 
【聯合報╱記者沈旭凱/基隆報導 2012.01.22】
 
有百年歷史、曾是日據時代基隆七堵庄長周火生住家的七堵區瑪陵石頭厝,屋主劉萬紫為保護史蹟,自請登錄為歷史建築經古蹟審查委員會審議通過,成為基隆市第一件由屋主主動申請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案例。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李小梅表示,石頭厝以清領及日據時期分期建造的磚造與石砌交疊,加上槍孔設計,反映出當時治安氛圍,在瑪陵地區傳統民宅中深具特色,登錄為歷史建築後,將輔導屋主修繕恢復原貌,共同保護老宅。
 
由於基隆市的歷史建築中,不少屋主因擔心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對未來的開發與利用會綁手綁腳,反對自家產業被登錄為歷史建築,有人甚至趕忙雇工快速拆除被登錄的歷史建築。李小梅說,劉萬紫主動為石頭厝申請登錄歷史建築,相當難得,不像白米甕砲台附屬建物監守衛舍等歷史建築,被所有權人拆除,讓他們很無奈,石頭厝案例,值得推崇與肯定。
 
瑪陵石頭厝位於七堵山區,原為三合院,目前僅剩三合院左半部。現存建築為一棟二樓石造屋,石屋連著清代燕子磚砌造的拱廊。左側為一層平房,後方有柴房,屋前有小廣場,整個基地面積約八十坪。二樓是槍樓,牆縫中隱藏十餘個槍孔。
 
瑪東里長楊秀雄說,日據時期,瑪陵山區盜匪多,日本人常派兵圍剿,七堵庄長住家及辦公廳才設置槍孔,以防禦盜匪。
 
劉萬紫說,石頭厝在當時是七堵庄庄長周火生的住家,兼七堵庄的辦公廳,傳說義賊廖添丁曾到石頭厝找庄長的麻煩,只是無法考證。
 
台灣光復後,周火生的後代將石頭厝賣給劉家。76歲的劉萬紫回憶,二十年多前他因子女就學才搬到開元路,一直荒廢。
 
由於石頭厝屋頂會漏水,二樓的橫梁已腐蝕,劉萬紫自覺無力維護老宅,向文化局申請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基隆市第一個屋主自提登錄歷史建築的案例。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