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常經過此地,近日因在地名辭書再次看到介紹,想想還是實地來踏查才是,避免老是閉門造車,讀死冊~~
義勇祠
位在往昔的死番仔窯(仁愛之家位置)和佛祖嶺之間。
根據祠旁石碑所誌可知,乃建於清同治8年(1869) ,當時駐紮此地的官兵作戰身亡,建祠記念。昭和10年(1935) ,政府開拓基金公路,於是遷移現址。
松樹嶺
位於安一路旁安定派出所後方山嶺,與四維里交界。日治時已出現該名,因昔日多松樹而得名。
於1978~1984之間陸續重建。個人研判是劉銘傳時代構築鐵路時因故身亡的兵勇,但年份不對(冏)
石碑上寫這附近有小型常駐兵營,這令我懷疑,此地有軍事價值乎?番社當時以漢化或勢力減弱。若以維持治安跟防止寇賊侵襲,是有這可能在此設置小型營哨。若是因官方興築鐵路而臨時搭建的工寮,這我倒是採信,工程常有意外事故,但時間點不對。外面百姓不管緣由,有兵士出入之地一律稱之為兵營。兵士葬在其旁也算合理,也常見如此。
但有清一代的兵營是設在屯營的位置(成功國小附近),這山頭離此不遠,也是有可能葬在這附近山頭…
唉~在漢人社會,考證真難…
後經人提點,書上曾記載「咸豐4年(1854) 閏7月,廈門小刀會船自蘇澳竄雞籠。林文察率鄉勇隨曾玉明出征,在獅球嶺立功。」(見註1),這段往事似乎可以呼應石碑上所記載,且當初兵營不是在目前認知的「獅球嶺炮臺位置」,而是在這個佛祖嶺義勇祠附近,蓋因為這邊屬於罾仔寮,人口較多,補給生活較便利,且就近防衛,故戰事就在附近。
後再查得在《法軍侵台檔案》一書中,劉銘傳上書「…再,上年九、十月間,法兵屢次攻犯基隆西路之三角嶺要隘,均經深澳坑練董揀選教諭陳雲林、廩生陳植祺等備資募勇,會同大武崙練董劉清河帶勇擊退,斃寇多名。今春大水窟一帶營隘退守,三角嶺依舊固守,屹然未動,屢著戰功。」
三角嶺要隘,在今仁愛之家附近,在基金公路未通之前,是山嶺兩地居民交通隘口,我老家在瑪陵坑東勢,就常翻山越嶺經此到達佛祖嶺來販賣山產,那同治年間的兵營當在附近…
好~結案^^
ps:
註1: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自立晚報,1987),頁376。
補充:107.5.21 在「基隆寺廟巡禮,P121」看到這段話…
…乙未日軍侵臺之役,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五月三十一日,日近衛師團以雄厚兵力及現代化武器,登陸澳底,如摧枯拉朽之勢,將清軍擊潰,六月三日完全佔領基隆。但民氣尚旺盛,自獅球嶺至今安樂區佛祖嶺,遍插旗幟,以疑兵混淆敵軍,少數義民憑一股不臣倭之勇氣偷襲敵營,日軍乃動用大兵掃蕩佛祖嶺,犧牲固有義軍,但無辜民眾遭難不在少數,事後善士叢葬於山坡,祀拜亦不乏人,於民國八十三年(?)修建義勇祠一座於佛祖嶺半山腰,故與一般無主孤墳或有應公廟迥異,每年中元祭必隆重祭祀。
故可猜測此地一直是亂葬崗,而此地在乙未抗日是否有人陣亡這就難說了…(獅球嶺砲台有軍民死傷的記載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