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望海巷漫遊

當年聽到「望海巷」這名字覺得還蠻美的,印象中是某公車路線的終點,年紀漸長之後,挖勒~這哪是巷,這是整個灣澳啊^^

(按:107.3.22  後得知日治時期即有「八斗子公車」,終站在碧砂橋,1968年始延長至望海巷漁村,在張春熙市長任內即以「望海巷公車」名義行駛,故讓市民印象極深。1998年底,始改回原始稱呼「八斗子公車」)

不是巷的「望海巷」雖名之為「巷」,猜測是因為其旁有一條「碧水巷」之故,加上這邊的天然環境,故有此命名。

地名辭書是這樣寫滴:

換番、望海巷

長潭里,日治時代原住有10-20戶,後來因為長潭邊土地被徵收為北部火力發電廠,當地居民一部分搬來此地,戶數增加。

1.是八斗仔居民和原住民交換物品的所在,故名。
2.戰後,第一任長潭里里長羅文通(1~4屆)將此地取名為「望海巷」。
3.守望者輪流值勤叫做「換番」,輪值看守海岸之處稱換番(~洪敏麟)

第3.我不認同,因為這邊是荒郊野外的,不太適合居住(無水源、面迎東北季風),個人認為住此是不得已的,這裡也不是軍事要地,自然就無看守海岸之必要,也無軍隊駐紮在此,兵營是在九斗子。

早年八斗子這裡都是平埔族人所居住,自然會選擇有水源跟容易捕魚、舟船停靠之處,故「砂子園」是首選之地。地名辭書記載,舊厝門口是最早杜氏族人曾居住之地,後來因火災,杜氏族人乃遷到八斗仔。1860年代漳泉拼的時候,八斗子島才只有十幾戶人家,六艘人力船而已(八斗子地方史話,陳世一,p50)。舊厝門口就是當今海科館潮境工作站所在,可見當初「砂子園」之地已有人煙,杜氏先祖才會選擇如此偏僻、不便之處,舟船也不好停靠。

1840年左右此地私採煤炭開始盛行(更早在西班牙時期就有採煤的可能),漢人漸次湧入,平埔族人不是漢化就是被迫遷移,一些族人或者是較弱勢的人就遷移至此,不過此地是一片小小山,也容納不了多少人,也無特別產業。地名辭書記載著此地是八斗子人與外地的平埔族人以物易物,呐~這市集是要拿什麼東西彼此交換呢?還有,這附近還有平埔族社嗎?

或許眼光可移到瑞芳的深澳地區…

一.大社
深澳里,位於深澳發電廠正對面的濱海聚落
1.相傳本地為平埔族聚居地,故有「大社」之名。聚落內仍留有石建築,其外牆由砂岩及珊瑚礁組成,但隨著聚落發展而日漸消失。
2.由於台電公司深澳火力發電廠的設立,而大社又恰位於電廠大門正對面,故住民又對大社有另一個「電力口」的稱呼。
3.位於深澳灣海埔的大社,為抵擋強烈東北季風及颱風的侵襲,早年均為低矮的平房,但隨著住民經濟的改善,沿台二線的馬路邊都已改建成水泥樓房。
4.瑞濱派出所目前已由深澳線鐵路內側遷移至大社台二線路邊。(現已經移到建基路一段5之1號)

P_20180227_160136_1_p[1]

二.深澳
為現今深澳里,舊地包括深澳、井子與蕃仔澳(番子澳)。據傳乾隆晚年福建人杜鑾成、杜瑞茂首先在此開闢捕魚,因為海岸曲折、海水深入成灣且深,因此稱為「深澳」。蕃仔澳原本是平埔族人居住之地)為了與深澳有所區別,所以稱為「蕃仔澳」。

三.磅磅子
1.地名之起源可能為平埔族語,但意義不明。
2.早年金礦鼎盛時期,金九地區產出之金砂,由流籠及人力轉運至海岸邊,過磅之後改由挑夫挑運上舟船接駁至基隆的八尺門港,再由大船運至日本煉製,故稱之為「磅磅仔」。

0111f

以上幾處地名可知這附近是有番社的,來此交易的目的,斗膽猜測是為了「煤炭」與「稻米」。以物易物之習由來已久,猜測是住這邊的平埔族人尚遺留這風俗,所以附近的社民才會選擇來此地與漢人交易,而八斗子熱鬧地區的買賣應依漢人習慣,用金錢交易,對於較弱勢的社民,去那裡不是很妥當。「交換物品,番ㄟ住的地方」~漢人以自己的眼光稱呼此地,「換番」應是雅化後的說法,地名出現的時間猜測應在社民遷居至此的一段時間之后,或許是1860之後吧。

而此地近年來發生的一些事,也予以記錄關心,不過踏查當時房舍大都已經人去樓空,想必已經獲得滿意解決。

…這片土地原為杜書北所有,民國47年起因繼承、買賣等原因,移轉多位地主,早期住戶即與地主有不定期限租貸關係,或使用借貸關係,最早的在民國90年前,即已成立了,當地老里長,即前基隆市長張通榮也証稱,他出生時這些房屋就已存在了,居民住了至少3代以上,與地主也有租約關係等。

…望海巷原住民從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就居住在這裡。從事捕魚維護生計。當時建造房屋,都經過地主同意,最早以稻米收成幾石米付租金,後來以一年租金協商給付。原地主未徴詢望海巷原住民,將土地賣給東光集團,東光集團又賣給現今財團。該財團立刻提告原住戶侵佔拆屋還地。房子是在財團買地之前五十年甚至上百年就建造,那有侵佔。是財團要侵佔原住户。乞丐趕廟公。(by 張連財)

P_20180224_155122

↑從建材可一猜端倪

P_20180224_154013

↑望海巷的土地公廟為「福安宮」,民國66年,因為擴建北部濱海公路(即北寧路、繞海古道),本廟移址重建。但重建時政府只補償1萬8千元,引起當地民眾不滿 ,在廟前門柱刻寫「換位築路千歲改,翻修賠償萬捌元」,留為見證。

P_20180224_152849_1_p

↑有趣的對聯碑文

P_20180224_152901_1_p

P_20180224_153329

↑寄附人掛上公家機關職位,這點讓我覺得有趣

P_20180224_160652

↑換番長青聚會所(北寧路387-3號)

P_20180224_155454

P_20180224_155412

延伸閱讀:望海巷土地開發案   

後記:此地老屋已於2018.2.26拆除,只剩臨路面幾間

005

 

補述:108.3.31 

在「八斗子耆老訪談錄,陳世一,p121」,有提及「換番」有人專門在囝仔打著驚時幫人收驚。另外台電宿舍區裡的磅硿頂,有一位叫「潘英」,會幫人畫符。

這些人物應有些隱喻上的佐證^^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