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有機會可以嘗試辦個社團,來做看看。也培養下一代重視鄉土文化的採集與保存的血脈。
尤其基隆蘊藏豐富的人文與古蹟,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在此碰出火花,「這些人,那些事」更是值得探究與記載。
***
【聯合報╱記者劉星君/潮州報導 2011/07/13】
國立潮州高中持續10年舉辦淑德人文獎,學生們藉由影像故事、報導文學、傳記文學與村里研究,從關懷自己家鄉做起,培養與大學接軌的能力,每年學校定期出版淑德人文獎作品集,今年還受大陸北京國家圖書館邀請典藏。
淑德人文獎作品集收藏在潮州高中圖書館內,一本又一本的作品集當中,學生們紀錄自己家鄉、家人,走訪社區研究,宛若一本潮州鎮、甚至是屏東縣的活歷史。
創辦淑德人文獎的歷史老師黃世民說,老師們帶領學生「做中學」,進行田野調查、村里研究,實際走訪部落社區,學會用不同角度看待世界。
淑德人文獎共4類,包括影像故事、報導文學、傳記文學與村里研究。報導文學,讓學生們學會從第三者的角度「透過文學」傳達對事件的看法與反思。今年獲首獎的二年級鄭慕瑋,她以「泛黃的溫暖」,記錄堂姊護士工作故事,讓人感受「泛黃但溫暖的雙手」,象徵「一份同理心,與對生命的尊重」。
「村里研究」類,讓學生們從人類學家、歷史家的角度,進行田野調查,訪談民眾、走訪部落耆老,強調「真實感」,從中學會羅列參考資料、分析與歸納能力。
「傳記文學」類,讓學生們寫下身旁「有意義的人」,學生寫自己的爺爺、父親的故事,也有學生寫「遠鄉來台的幫傭」故事,無形中拉近親子關係,認識多元文化。
淑德人文獎也成為潮州高中學生共同回憶,三年級李立凡說,同學們從一開始的排斥、抗拒,到逐一選定參加比賽主題,「用影像記錄了感動」。